探索生本教学在初中语文当中的创新运用及实践
2018-01-22翁同国
翁同国
摘 要:生本教学是新课改以后国内强调的主要教学办法之一,其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实时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基础素质,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教学培育。初中语文对于生本教学的运用,应当进行实时创新和完善,并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主要对生本教学在初中语文当中的创新运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生本教学;初中语文;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实际改革,采取了相当多的教学办法,生本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其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制定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过程。在新时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当进行实时的教学转型,对于生本教学的运用也需要注重实际的优化,全面改善基础的教学方法,更加切实地关注学生主体性,去综合思考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逐步使初中语文教学变得相当健全合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实际关注,转而主要开展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相应的教育流程本身不是特别完善。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由于无法直接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导致整个教学失去了本质的效益。为了全面改善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得到充分提高。在实际的关注点上,教师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应当注重各方面语文素质的培育,如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等,都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培育。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这一课文有着直接感知,但是对于相应的课文结构有着一定疑惑,不懂得作者如何去构述实际的课文内容,并且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对课文的写作思路有着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实时有效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还有必要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探究主题,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分别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课文当中找出描写作者童年趣事的句子。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流程会变得相当有效,并且能够实时迎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二、情景创设,体验不一样的语文教学流程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实际认知,相应的课程开展也十分乏味,整体教学效率相当低。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在新时期积极开展创新有效的情景教学,即通过情景的创设,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实现高效合理的教学流程。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当前课文中心为主题,然后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全面推动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很多学生對于实际的课文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选择一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骗子、皇帝、大臣、小孩等角色,然后将整篇课文实时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产生直接感知,相应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增添一部分趣味元素,比如皇帝在课文中的盲目无知,小孩的单纯,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进行相应的动作展现,不同的学生也可以进行积极的角色揣摩,使相应的角色扮演变得更加合理有趣。
三、集中教育,全面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流程
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呈现出严重的学习障碍,这些障碍主要集中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实践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进行科学的语文集中教育,逐步使语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质量。新时期的语文教学,需要多方面进行教学转型,实时迎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形成全新的教育思路,尤其是学生存在的语文学习障碍,需要加以合理应对和解决。
比如,在学习《陋室铭》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的语文修养并不是很高,因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其中的内容无法实现本质性理解,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仅仅停留在基础的人物上,认为作者的周围都是一些有学之士,但是这句话的实际内涵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注重于学习环境的思考和塑造。教师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实时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突破这部分学习障碍,整体的学习效率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生本教学在初中语文当中的创新运用及实践,需要在新时期的教学当中,进行多方面的教学转型和改革,逐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流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使实际的教学变得相当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2]于文香,郑成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