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听”出来的
2018-01-22罗佳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符号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得出“反复听”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性的观点,阐述了普通话学习中“听”的内容、“听”的方法、“听”和“练”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听 语言 符号 思维 方法 普通话
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事业从1940年12月31日第一次播音起,到今天百花争艳的创作,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70多年里,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事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几代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家在对这些经验和理论进行了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理论,如在语音、发声、朗读、即兴口语表达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但就目前对“语音”的教学来看,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缺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是全国人民语言的模范,应该练就纯正的普通话语音。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了“书同文”,完成了文字的统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我国人民交往日益频繁,“语同音”,即全国推行通用语已经提上日程。播音主持语言是经过训练的艺术化的语言,广大人民学习普通话则以交流顺畅为目的。但两者在语言物质层面,即语音规范、语法正确,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不仅对于播音员、主持人专业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对普通话推广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纯正的语音是“听”出来的,规范的语法是“听”出来的,流畅的语流是“听”出来的。总之:语言是“听”出來的。播音主持艺术的学习和教学、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如果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将事半功倍。
一、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由于语言声音最简便、容量最大、效果也最好,因此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选择语言声音符号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是代表事物意义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成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代表实实在在的意义,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词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如“水”和“water”两个词都代表“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的无机物”[1]。但“水”和“water”分别从属于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两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国人听到“水”知道它代表的意义,英美人听到“water”也知道它代表的意义。实际上,语言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实词符号在语序和虚词的辅助下组成的系统。因此,掌握了实词符号就知道了实词符号所代表的是哪一类事物,掌握了虚词符号就掌握了修辞、语法关系。
符号包含声音形式和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方面,但声音符号和意义具有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即符号和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符号的本质,这也是世界上拥有众多语言的原因。如汉语中“教师”的语音形式是“jiào shī”,义为“传授知识、经验的人”[2]。代表这个释义的声音形式在英语里是“/ti:t??r/(teacher)”,在西班牙语里是“/pr??fes?(r)/ profesor阳性”或“pr??fes?r?(阴性)”。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3]恩格斯也说:“正和负。也可以反过来……北和南也一样。如果把这颠倒过来,并且把其余的名称相应地加以改变,那么一切仍然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称西为东,称东为西。太阳从西边出来,行星从东向西旋转等,这只是名称上的变更而已。”[4]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这是语言符号的本质,而意义是联系字词和语音之间的桥梁。符号要经过人们约定俗成,才能起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通用语是“自上而下”推行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创制具有音义结合任意性的特点,但在一套语言符号系统中,某一语音与某一语义一旦结合起来,它对该语言的使用者就具有了强制性。因为对于该语言使用者,语言符号需要长期使用,如果随便更改,就会影响交际。因此,每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里,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套语言符号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而语言的多样性却阻碍了社会交际,通用语应运而生。“通用语”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的媒介,它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所接受的一种共同语。如:普通话是我国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英语是国际间交际的通用语之一。通用语的形成有很多原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政治和经济。“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种统一的民族方言。”[5]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通用语的使用,早在夏朝就出现了“雅言”。周朝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和标准语音也随之修正。中国古代汉民族的经济政治中心是北方中原地区,因此汉民族共同语就以中原地区的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以王朝京城所在地的地方话作为标准语音。金、元、明、清四代建都北京。北京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影响逐渐加大,并作为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1728年,雍正皇帝确定以北京话为官方用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导推广的标准音,使北京话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最广的语言。这为北京话成为当今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其他各国通用语的形成也有着类似的过程。如公元1066年,法国人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在法国人统治英国的三百余年间,法国人在英国大力推行法语作为英国的通用语。这是现代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类似法语词汇的原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通用语,但50个州中已有31个州通过立法规定英语为通用语。
通用语一旦经过国家立法推行全国后,就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语言文字地位一律平等,但通用的范围不同,分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通用语言文字两个层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同时使用。这就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以及规范汉字的权利和义务。
三、语言的习得过程
语言和思维形影不离,人在思维时总得用一种语言,人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也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能力。婴儿从生下来到学会母语,需要花几年的时间。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看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一周岁左右会说一些单个实词,后来逐渐发展到会说几个词的句子。大致五六岁时,能自由运用语序排列各种实词、虚词,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学说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獨词句阶段,即用单独实词表示事物的阶段。如:孩子看到“车”,听到大人说“chē”,他就将语音“chē”和“车”这种事物联系了起来;看到“船”,听到大人说“chuán”,他就将声音“chuán”和“船”这种物体联系起来了。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孩子经过模仿和纠正,学会了一个词,把词与它所代表的那类事物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认识了这类事物。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联系,初步学会了概括。其次是双词句阶段,孩子学会词语的组合造句。如:孩子借助于词识别了车和船以后,又听周围人说“大车”“小车”,“大船”“小船”,他因此又辨识出了“大车”和“大船”的共同点,“小车”和“小船”的共同点,进而把物和物的特征区分开来。后来如果他看到“飞机”,他就可以把“大”和“小”加在“飞机”上,区别两架大小不同的飞机。这时,孩子不仅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而且会把统一的事物分析成不同的要素,如“大”“车”,还注意到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了抽象。“车跑”“船动”之类的句子也是在这个阶段学会的。
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独词句体现了对实词和事物联系的认识。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即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语序将实词组合成句。双词句阶段时,孩子已不仅知道词与事物的联系,而且已知道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之后进入实词句阶段,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语序和虚词,逐步摆脱事物具体形象的影响而越来越注意语言本身。孩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从周围人那里学来的现成的句子是有限的,但孩子能够理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句子,也能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可见,人类通过学习词汇和语法,造成无数千变万化的句子。
四、“反复听”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技巧
母语学习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除了母语以外,学习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很难获得如同学习母语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通用语、外语的重要保障。
从语言是一套符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孩子学习语言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反复听”出来的。人类从出生以后,就是在不断的“反复听”的过程中,将一定的语音与意义联系在一起,从而掌握了母语。因此,“反复听”是学习语言的不二法则。但很多语言学习者忽略了母语学习对于普通话、英语等其他语言学习的借鉴作用,尚未领悟到“反复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葛兰老师在谈到学习方法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积淀文化素养”[6]。葛兰老师是北京人,她从小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她的语音是比较标准的。对于她来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是进一步加强口腔控制、字音控制以及文化积累,因此“背诵课文”这种方式适合于她。但对于某些方言地区的学生,反复背诵课文即是在反复重复方言,这样背诵得越多,离普通话标准语音就越远,南辕北辙,无法实现普通话语音的纠正。市场上有很多普通话、英语教材讲授语法、词汇知识,这无可厚非。但语法、词汇的学习是辅助学习者尽快掌握语言规律的捷径,很难代替学习语言“反复听”的过程。语言学习必须经过“反复听”的过程才能学成。
“反复听”是学习普通话的真谛,那么需要听什么、听多少遍呢?学习通用语就如同练字一样,是学习一种规范。因此选择学习的模板非常重要——这是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第一步。很多人练习毛笔字将王羲之、颜真卿的字作为练习的模板,练习钢笔字则将庞中华的字作为练习的模板。练字是眼看手写,学习语言则是耳听嘴说。普通话的学习也需要很好的“听”的材料作为学习的模板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模板没有选择好,就会被不纯正、甚至错误的发音引向歧途,而一旦形成错误的发音习惯后,又需要时间加以改正。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组织审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姚喜双、侯玉茹、于芳、方明四位老师录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是学习普通话的首选模板。
语言是一套传递信息和感情的符号系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熟练记忆、掌握、运用这套符号系统,而记忆、掌握、运用语言符号的规律和要诀在于重复:语音的标准度、语法的正确度以及语调、语感的培养都是在“反复听”的过程中才得以记忆、学成的。母语的学习是在无数次反复、试错、纠正的过程中学到的。学习普通话也需要大量、反复的听的过程才能将普通话语音学到位。“Listen to the tape back and forth,until you can remember the lesson”[7]。“反复听磁带,直到通过“听”,将课文背下来”。[8]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完全可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借鉴,即反复听《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听20遍以上,直到其中的文章都能随口背下来为止。完成“反复听”《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的系列朗诵作品也可以成为“反复听”的模板。
反复听的过程中,不仅记忆了语音、语调,还培养了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反复听”标准普通话,是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外国中小学语文考试只考查书面语言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学重视书面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口语教学。事实上,在“听、说、读、写”四项训练中,“听、说”能极大地促进“读、写”的发展。
任何科目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在此基础上,语言还具有审美功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作为语言工作者,不仅要向受众传递信息,还要通过“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9]的语言给受众以美感享受。特别是由于普通话语音“头腹尾”的特点,对发音的口腔控制、吐字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获得优美的发音。语言的训练应当建立在足够量的“反复听”、语感培养的基础上。如果“反复听”得不够,那么语音、语调记忆就不够准确,在练习的过程中,发音、语流就会有偏差,不纯正,很难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学习语言,还需要学习语言中的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统一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它们是人类意识中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但各个民族思维方式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符号系统不一样,而且也表现在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词汇意义和色彩、语法规则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汉语习惯使用不及物动词造句,而英语则大量使用及物动词造句。“我昨晚睡得好”对应的英语是“I had a good sleep last night.”英語是一门将事物和人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上的语言。汉语则是以人的动作为中心。这些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学习得以掌握,但要真正作到说话出口成章,如果没有“反复听”作为基础,将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反复听”,可以记忆、进而习惯于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作为我国的通用语,普通话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被全国人民接受的,但对于一些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来说,普通话的思维方式和方言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需要学习普通话的思维方式,而普通话的思维方式的学习,“反复听”是最好的途径。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
[2]http://baike.baidu.com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第3版,第27页。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第3版,第27页。
[5]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第213页。
[6]葛兰老师2010年6月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讲课录音。
[7]孙峥,2004年4月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讲课录像录音。
[8]郝险峰,2005年3月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讲课录音。
[9]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58。
(罗佳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 1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