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三多三少
2018-01-22李建超
李建超
摘 要:语文新课程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确实,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三多三少”。
关键词:教学;语文;发现
一、多让学生发现,少依赖教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中获取一些听、说、读、写的经验,这才是我们学习课文的目的。如果把学习课文本身当做任务,那势必每堂课都大讲特讲,唯恐遗漏了教参中的任何一处内容。每课都是生字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课后练习……多没意思!别说学生,老师自己都烦。当然,教参中的内容有的是知识的迁移,有的是能力的训练,有的直接是为了考试,不能一概否定。我只是以为,没有必要把落实教参当做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地驾驭教学内容,不一定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如果在某一点上体会较深,不妨讲开去,即使落下了另一些内容也无关紧要。例如,诗歌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首可以专讲别离之情,《钱塘湖春行》可以侧重讲对仗,《游山西村》则可着重讲押韵这一常识。在讲的过程中可以由此及彼、旁征博引,甚至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二、多叫学生上台,少教师讲演
把学生推上讲台,既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又同时训练了听、说、读、写诸多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我做过以下尝试,效果都不错。
1.生字词:变教师检查为学生上台互测
既然掌握生字词的主动权在学生那儿,那么检查落实的任务也得下放给学生。我常用的方法有:
(1)叫一个学生上台念题,并由他邀请四位同学于黑板上作答,其他同学在下面作答。形式上可以是读拼音听写字词,也可以是读意思听写词语,还可以是要求结合语境填词语,还可以是造句……而学生拟题的花样还更多。
(2)叫八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一人念一人听写,其他学生则同桌间进行互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全班学生都有机会主动参与。
2.课文分析:也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
记得第一次叫学生当小老师是在一堂公开课上,课上的是朱自清的《春》。分析完第一幅“春草图”之后,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依照我的路数来分析后面几个片段呢?“春草图”一段的小标题、景物特征、修辞手法我已经写在黑板上了,学生模仿着来教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就叫了几位学生依次上台分析后面几个片段。提问、板书、叫学生朗读……在那么多听课教师面前,这些小老师上起课来还真是有板有眼的。
此后,我就尽量安排一些自读课文或个别教学环节叫学生事先备课或临时上台教学。如《秋魂》一文有六小节,我就叫六位学生分别上台教学,《诗歌五首》的教学,则让五位学生准备。一些重要作家的介绍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找资料后到课堂上来讲,至于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顺序写法乃至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等,都可以随机叫学生上台来组织提问。
三、多搞语文活动,少布置作业
语文应该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精读与泛读互相补充。如果课外还围绕教科书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精益求精”,变成答题的机器,那学生哪有时间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融会贯通呢?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就为了腾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多看课外书。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逐步引导学生爱上课外书,起初适当给点动力,直至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这动力可以是吸引力也可以是压力。我采用的方式有:讲台一分钟活动、教诗活动、语文交流会、语文知识竞赛等,统称“语文交流活动”。最早试行的是讲台一分钟活动,要求学生按座号轮流在每节语文课上课前到讲台上为全班同学讲一则笑话、故事,或朗诵一篇文章。后来又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轮流上台教诗,有时干脆整节课让学生上台交流,或抄名言、抄對联、抄歇后语,或读文章、问问题、谈心得,就命名为“语文交流会”了。语文知识竞赛则偶尔开展几次,需选出几位出题人、主持人、记分员。形式是分小组必答或抢答;量可多可少,大型的用两课时,小型的半节课也行;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项知识,比如改错别字、成语接龙、猜歇后语、填写诗句、脑筋急转弯等。我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起初不要求分类,只叫他们买一本笔记本,课外读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抄进去,内容可以包罗万象,诗歌、对联、歇后语、格言警句……乃至百科知识均可。有了这本笔记本,语文交流就有了落实,上台交流的学生把自己笔记本上的“专利”献给大家,其他学生若感兴趣就可以抄进各自的笔记本。
以上三点只是笔者个人的初步尝试和幼稚看法,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也不完全合理,在这里浅陋地说出来,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点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敏.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积累语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3).
[2]陈继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学语文,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