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渗透与衔接的方法研究
2018-01-22邹敏铭
邹敏铭
【摘要】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教学目标都是交流与沟通,把行业思想贯穿于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探讨了两者渗透衔接的具体方法,以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英语 行业英语 渗透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20-02
1.行业英语的定义
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行业的工作场景中所应用的英语,比如经贸英语、机电英语、生化英语等。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密切相关,但又不是基础英语,与基础英语有很大差异。行业英语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旨在教授如何在行业领域中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以及用英语去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因此,它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2.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而且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层次增多(有对口单招、高中或中职注册入学和高考普招),造成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明显。很多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放弃了英语学习,缺乏学习热情,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目标和动力。
2.2高职行业英语教材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选用的是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行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以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有的教材内容专业、难度大;有的偏重行业英语阅读、写作,课文篇幅长、词汇量大且比较枯燥。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难度,影响了行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3.高职行业英语在基础英语中的渗透与衔接方法
基础英语是中学英语与行业英语的过渡。高职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为之后的行业英语教学做好准备。
3.1 英语词汇对比教学
在基础阶段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补充行业英语词汇。通过对比教学法引入行业词汇,使学生认识到一些常用词汇在基础英语中的词义,在行业英语中该词的词义变化,以及两者的变化规律。如《新职业英语·IT英语》中的一些词汇server侍者, driver司机, chip碎片, icon偶像, code行为准则, startup新兴公司, access入口, fragment片段。在IT英语中的词义差异很大,server服务器, driver驱动器, chip芯片, icon图标, code密码, startup启动, access存取, fragment碎片。通过比较、辨析、记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行业英语词汇,对行业英语的后续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行业词汇的渗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英语语法巩固教学
英語语法学习始终贯穿基础英语的学习阶段。基础英语阶段语法项目的例句、练习可以选自行业英语教材中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的同时能提前接触IT英语的内容,为以后的行业英语学习做好准备。如《IT英语》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句子:Downloading software from the Internet may help you with removing programs.(动名词)Malware is the software which could do damage to the computer system without your notice, much like viruses.(定语从句)When you have removed all garbage, you will have defragmented files all over the hard drive.(现在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
3.3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工作场景
把行业英语中的典型场景渗透到日常的听说训练中,使日常的交际和职场交际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构成一个和谐的教学体系。比如《IT英语》第一单元口语教学内容是接待客户Client Reception,和日常生活中的Meeting New People场景类似。通过学习先学会打招呼,自我介绍(姓名、专业或职业等)。将情境拓展:你在某公司工作,有客户来找人,如何接待。还可以补充问路、指路,介绍企业等相关内容。行业英语教材中设定的场景都可以从日常的口语训练中拓展而来。通过引导把工作场景结合到基础英语的口语练习过程中。在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听说技能,提高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4.结束语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渗透行业英语,实现基础英语到行业英语的自然过渡,才能为学生未来行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培养其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亚宁. CBI理念下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4).
[2]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