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2018-01-22杨振梅
杨振梅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的主要阵地。通过提高备课实效、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課后思考探究。从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备课;语文课堂;活力;宽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轻松、快乐学习的乐土,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呢?
一、提高备课实效,是焕发语文课堂的基础
一节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融入了教师更多的心血和付出的,必定是教师精心构思和设计出来的。备课是每位教师必做的、无法逃脱的功课,是教师最起码的开展教学活动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比做是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的过程就相当于是动工建造大厦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提高备课的实际功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备课是为授课服务的,备课的意义就是能使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堂授课效率发挥到极致。所以,备课一定要讲求实用性。华而不实的备课,是对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所以,教师要精心构思,认真思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备课的实际功效。
备课不是教师看上教案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重难点、知识点要求、学习能力要求等,不断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再学习,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最终结合教学现状,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精心备课都是对其业务精进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备课或是不用心备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就是随意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不会有明显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设计《狼牙山五壮士》的情境教学时,教师选用了让学生观看壮士们跳崖的英勇录像,五壮士壮烈牺牲的场景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日寇侵华的无耻行径更加深恶痛绝,对英雄壮举行为更加无限崇敬。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课前用功备课,精心设计情境。一个精彩的情景不仅是拓展教学的前提,也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投入教学当中,更好地达到教学情境设计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焕发语文课堂的必要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导”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地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突出人文性学习理念。师生在教与学当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的关系,师生应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只有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完全放松,处于可以自由发挥的最佳状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当中,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完全统一固定的答案模式,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是学生思维意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正是需要教师悉心呵护和引导培养的地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为学生提供可以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从而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让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三、引发学生课后无限思考,是焕发语文课堂活力的延伸
学生课后的认知、情感表达,往往是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收获与否的检验。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让语文课本中的情感为学生更深切地感知到。而学生课后生活实践中表达出来的所知、所感、所想,正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收益的最佳反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好课中与课后环节的衔接,将课堂上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延续到课后。有经验的教师就是特别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在结课时运用诗歌升华情感、创设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思考。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新课改下,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在积极转变角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认真地构思备课方案;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建芬.巧设情境增强课堂活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
[2]刘润平.关于增强课堂活力的一点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7).
[3]张玉霞.课堂活力从哪里来[J].小学语文教学,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