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三化学中铁的化合物复习教学实践
2018-01-22吕尚普
吕尚普
摘 要:高中化学是高中理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高考中化学也占据很大的一个分数比例,所以对于理科生来说学好化学是必要的。化合物在高中化学中又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与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很多又很繁杂,所以化合物部分的复习在高三来说一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高三化学中铁的化合物复习教学为例讲解高三化合物部分复习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三化学;铁的化合物;复习教学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详细很到位,作业题和试卷也都讲得尽心尽力,讲过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反映说听懂了,但是到了下一次考试或者做作业的时候很多学生上次做不来的,这一次还是做不来,好像无论教师多么努力学生的成绩都难以得到提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教师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对于题的讲解,学生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听,表面上听懂了这个题的解法,但是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并未掌握。以铁的化合物复习为例,讲解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目前高三广泛存在的一种复习方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找很多的复习资料和知识重点,并帮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及总结,然后分门别类告诉学生这些知识重点以及一些类型题。这种方法会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学科重点,但是在教给学生之后,学生却很少能够自己静下心来去看这些知识点,去理解这些知识点。更多学生拿到教师为学生辛苦整理的资料之后只是单纯背诵,没有对教师辛苦总结的资料用心去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教师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是学生收之甚少。所以说,教师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的中心放在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上,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问题被解决以后就再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思考、归纳以及总结,按照这样,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学生才能真正弄懂一个知识点。举一个例子,在进行关于铁的化合物那一部分复习的时候,就不要只是简单把关于铁的各种知识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通过与实际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回忆和复习,比如:问学生打印机的墨粉中有四氧化三铁存在,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检验出墨粉中的四氧化三铁呢?同时,还能判断墨粉中是否还含有其他铁的化合物吗?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觉思考复习四氧化三铁的检验方法,以及其他铁的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及检验方法。
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目前,高三化学复习中普遍存在着复习轮次多,复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很多化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赶进度就只能一个劲讲,但是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很多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上课就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就算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也不代表就能完全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高三复习的学生而言,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老师讲了多少东西,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自己到底懂了多少。所以教师应该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知识点,更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巨大的好处。拿铁的化合物的复习来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拿一张纸写出他们记得的铁的化合物,写完之后再让学生写出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换离子反应方程式,最后让学生写出盐酸与四氧化三铁进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在进行完所有的步骤之后就让学生翻书对刚才自己写的进行检查,让他们看自己的错误出现在哪些地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在哪,才能够更有目的性地复习。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候学生犯这些错并不能全怪学生,因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缺乏对于一些化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这也就导致学生在某些方面总是犯错。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该想办法解决,针对一些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去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因为实验很直观,并且又是亲自做过的,对于知识理解起来自然就显得轻松很多,之后也不容易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些学生始终认为三氧化二铁能够溶于水并产生红褐色的沉淀,但是让学生拿来三氧化二铁来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就会发现三氧化二铁完全不会溶于水;还有的学生认为铁发生吸氧腐蚀的过程是铁失去三个电子生成三价铁离子,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将铁棒和碳棒用一根导线连接起来,再将其插入一个U型管的两端,并在插入铁棒的一端加入硫氰化钾,让学生观察溶液是否会变红,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否定学生的结论,并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高三化学作为高考主要的學科之一,想要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就必须使学生融入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3-127.
[2]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