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赏识的慧眼
2018-01-22马凤莲
马凤莲
摘 要:有人说:诗歌含蓄,难以走进诗人的世界;有人说:诗歌隐晦,难以理解诗人情感;我说:诗歌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它凝聚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再现了诗人优美的语言,但很多学生学习古诗都会产生畏惧心理,可一篇《涉江采芙蓉》的教授,让我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也喜欢上了诗歌学习。
关键词:教学;《涉江采芙蓉》;诗歌
那是一节对古诗文《涉江采芙蓉》的鉴赏课,我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导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接着朗读、赏析诗歌内容。我们师生正沉浸在诗人描绘的“夏秋之交,荷花盛开”,主人公荡一叶孤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叶过人头”的优美诗境中。
一位好问的学生问:诗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采之欲遗谁”,是谁采芙蓉,又打算送给谁?诗的主人公是谁?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看着学生们激动兴奋的样子,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思路,我顺势让他们思考,小组讨论谈谈他们的理解。
甲生说:诗的主人公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因为,他出门在外,居无定所,在这夏秋之交的美好季节,他路过江边,正赶上荷花盛开,他不顾生命危险,“渡”江采芙蓉,为了送给他日夜思念的闺房中的妻子,所以说:“所思在远道”。
乙生说:诗的主人公是,闺房中的女子,她每年,在这夏秋之交,芙蓉盛开的时候,她都要独自一个人到江边采芙蓉,来回忆她和丈夫曾经一起采芙蓉的美好情景。
丙生说: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正确。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看出,他们同心而离居,天各一方,所以,新婚后的妻子,移情于他人,她采芙蓉,是为了送给婚外所思念的那个人。
顿时,班里像炸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理由,都跃跃欲试,不能善罢甘休。
老师说:“你们三位思路开阔,想象丰富,都能抓住诗句,剖析诗中主人公形象,这种探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丁生說:我不同意乙的观点。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道说不是妻子真挚情意的表露吗?
戊生说:宛如看见一位眉间颦蹙的女子,手执荷花,临水而立。风掀动她飘逸的衣裙,在他的目光中,含着深切的思念,思念着远方不归的游子。
老师说:你们都说得对。因为你们通过想象,依据诗句品味诗歌,说出充分的理由,你们完全走进了诗人的生活世界,解读得很到位。老师再补充几点,大家可以共同商榷。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的主人公是游子思妇,当抒情主人公是游子时,作品往往把“思乡”与“怀内”结合起来,如:“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当抒情主人公是思妇时,作品往往把“望夫”与“伤时”结合起来(如《青青河畔草》)。在写游子思妇主题时,作品中微妙的空间感颇为耐人寻味。有时是咫尺天涯——如《迢迢牵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有时却是天涯咫尺——《客从远方来》中的“相去万余里,故人心上尔”。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取决于游子思妇们的心境,但不论是天涯咫尺还是咫尺天涯,作者都通过微妙的空间感表达出微妙的情感。
学生们还若有所思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同学们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渴望时间再长一点。我真没想到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由班级的“静态的集体背景”变为“动态的集体力量”。这节课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他们思想与思想碰撞的主阵地,情感与情感交流的大平台,更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理念,也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下,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创设者,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学生发展作为主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让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明天奋斗吧!
参考文献:
[1]张德艳.《涉江采芙蓉》叙事者多元解读带来的教学思考[J].语文天地,2015(16).
[2]费明富,丁亚宏.《涉江采芙蓉》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5(Z1).
[3]陈跃.审美的空间里自由飞翔:《涉江采芙蓉》三美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