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死亡教育

2018-01-22吴福寿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出现非正常死亡的频率逐渐增高,这一现象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死亡观存在严重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探讨当下大学生对死亡教育的认识,以及出现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形成积极的生死观念,培养更高的生命品质以便更积极的去实现生命價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94-02

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生命个体的成长逐渐完成,最终实现社会化。但是近年来发现,大学生对待生命不够理性,对生命价值、意义缺乏深刻思考与体会,出现突发状况时不能够及时进行自我保护,不懂得欣赏生命价值,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事件。由生到死是人的必经之路,死亡是必须面对的最终归宿,死亡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一直出现在大学生课堂教育之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局限性,死亡教育一直未能在学校全面展开。由于众多高校缺乏死亡教育,导致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等事件层出不穷,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开设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只有让大学生正视死亡,了解死亡现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形成积极的生死观念,有更高的生命品质以便于实现生命价值,丰富生命的意义。

1.大学生死亡教育在积极心理学下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意义

1.1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含义

最早提出死亡教育概念的国家是美国,当时这一领域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此后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得到蓬勃发展,相继扩展到日本、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95年左右,死亡教育逐渐推广到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国内外学者对于死亡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着眼于“死”的教育,人类死亡教育科学,死亡教育要求人类直面死亡,从心理学、经济、法律等不同层面,提供给人类关于死亡的多方面知识,使人类更能接受死亡,并且认识到死亡只是生命历程中一个角色,所以说死亡教育首先是引导人们正视死亡,了解到死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历程,并不可怕。

另一方面是向死而生的研究。在正视死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和珍惜生命,死亡只是人生的最终驿站,并不是人类的敌人,了解死亡并正视死亡,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命价值。死亡教育虽然是着眼于死的教育,但本质上还是引导人类向往生,死亡教育的意义是通过了解死来观看生的本质,让人类探讨死亡本质以减少死亡发生率,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并将这种看法用于人类平常生活中,以便于实现生命价值。以死观生的死亡教育主要还是生的教育,是对生命教育的补充。

1.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死亡教育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期兴起,是致力于研究人积极的特质和素质,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如友情、婚姻、教育等)的一门科学。他是通过关注人自身积极的一面去改变消极的一面,是将“心理问题”转变为人的“积极因素”,通过激发人的潜力,发现人的美德品质,让人感受幸福。培养人积极品质、增强人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要求和引导人们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死亡教育就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体,以死亡教育为教育主体,拓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途径,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维度去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死观念,尊重和珍爱生命,提高自身生命价值。

1.3大学生死亡教育的意义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死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死亡的正确认知,降低对死亡的恐惧,提高抵御风险意识的能力,明确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抗压力,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有助于大学生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了解生命过程,思考人生并接纳自我,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实现人生价值;有助于创建文明校园及和谐社会,积极处理人际关系,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端正对死亡问题的看法,去影响社会风气,进而营造好的社会氛围。

2.大学生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未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死亡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死亡教育的认识也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我国涉及研究“死亡教育”的主要是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和护理等医学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的较少。在学校教育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较多。整体来看,从教育层面关于死亡教育的研究很少,偏向理论研究较多,缺乏实践活动的印证和检验,而且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研究对象不够具体、研究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都表明死亡教育在我国仍未深入研究和探讨,将死亡教育用于实际教学的高校屈指可数。

2.2死亡教育实践活动少且实际影响较小

死亡教育在高校实践活动中未能展开,因为传统思想的限制,国内高校展开的主要是生命教育,到2014年才有部分高校陆续展开关于死亡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学校开设死亡课、生死课等,死亡教育才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目前4D死亡教育馆已经在上海开放,济南等地区也开展了死亡教育课,通过死亡教育的实施,来减少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这些实践活动都标志着我国逐渐展开生死教育的探索,但是成效一般,我国目前仍处于死亡教育开展的初级阶段,未能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体系,实践活动还是很少,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2.2.1教学方式简单,效果不明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就是授课,受该现象影响,我国对死亡教育也只有简单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教和说为主,并没有通过一些新奇的方法,去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也只是让学生理解了死亡的理论知识,并未有深刻体会,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去实践。而且由于死亡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死亡教育所选取的内容很多都与实际生活脱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相对空洞的理论层面,也就是说评论现实社会中一些英雄人物的生与死,通过一些实例来感染大学生,但是无法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这种简单的关于生与死的评论,并未谈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的死亡现象,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死亡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与最初的教育目标也不相符。endprint

2.2.2专业教育体系缺乏,本土化研究不足

我国现在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死亡教育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生死教育理论都是借鉴于西方,没有与中国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例如上海的4D死亡教育馆,这虽然改变了以往对死亡的看法,了解死亡的含义,但这只是体验式教育,将西方死亡教育的方法搬入我国,并没有与我国现实所结合,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范围,可能达不到預期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中国对死亡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3.造成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的原因

3.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是避讳的话题,总是有意无意避开关于死亡的谈论,甚至是对所有关于死亡的词语都有所忌讳,在中国人死亡后,通常不讲“死”这个字,习惯用“走了”、“不在了”、“去世了”等字眼代替描述,明显是在回避有关死亡的问题,甚至魔化了死亡事件的发生。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生死观的看法主要是“未知生,焉知死”,这只是在某一方面强调了生的价值,并未强调对死的看法,古往今来对死亡的研究更是缺乏,并没有透过死亡去探讨生命的价值。这种对死亡敌对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改变,使得死亡教育的开展与进行更加困难。

3.2对死亡教育开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自杀、虐待、他杀的事件越来越多,大多数教育学者已经认识到死亡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死亡教育的认识还有所缺乏,大多数人仍是处在回避的状态,直接谈论死亡的弊端仍不被接受,若教师抱着这种回避型态度去给学生传授关于死亡的教育,这样既不能给学生传授到正确的死亡观念,还会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黑暗面,使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又或者是认为只要开展生命教育,校园自杀、校园暴力事件就不会发生,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生命教育的研究就会更加火热,而死亡教育的研究就会被冷淡,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4.高校开展死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4.1开设死亡教育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

4.1.1死亡教育课程的内容

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死亡理论教育、死亡价值教育、以及生死关系的教育。首先死亡理论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了解死亡的概念,知道死亡是人生的最终驿站,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是屈辱、不义等,学习人类历史上思想巨匠的关于死亡的看法,让大学生对死亡有更准确的定位和看法,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为死亡价值的教育做好铺垫。

其次是死亡价值教育,该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死亡既是自然事件也是社会事件,死亡是现世生命的结束,但也是生命的升华,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的死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如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伦理意义,在近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蒙田曾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乎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死亡价值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更加努力的状态对待学习和工作,避免大学生自杀的念头,重视生命的价值,并努力提高自己为社会贡献的价值。

第三是生死关系的教育,大学生要认识到生与死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点,死亡永远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人生在世时刻都面临着死亡,从本真的意义上来看人都是向死而生,生与死是对立的也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我们可以让死变得更有意义。这些课程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让大学生正视死亡现象和死亡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的意义,认真对待生命、热爱生命,积极努力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丰富。

4.1.2死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死亡教育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心理承受范围之内,让死亡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素材选取上,可以多选取一些大学生较为熟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死亡现象来举办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将死亡教育融合进大学生的活动和生活中,如班主任主持在班会上放映有关死亡教育的影视作品,并组织同学们找相关材料做PPT在班会汇报演讲,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并结合身边实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分享内心感受,或者积极参与“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死亡的知识,引导大学生更加坦然的面对死亡,珍爱生命,创造更高的生命价值。

4.2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实施仍处于初步阶段,如果立即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缺乏现实基础,所以将死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认识死亡,由死观生,从而加深对现实生活中生命价值的认识和珍视,因此将死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死亡教育内容,带领大学生逐步打破传统禁忌,消除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最终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为死亡教育打下基础。

4.3将死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各个高校都有比较全面,将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死亡教育有重要意义,比如安排老师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开设关于死亡教育的专题,以安抚丧亲之痛和防范自杀为切入点,向大学生传递有关死亡的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死亡,遇到困难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正确的死亡观,将对死亡的认识与生命价值相联系,珍爱生命。

4.4加强专业师资力量

在全国各大高校中,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死亡教育课程,没有专业老师教授死亡教育知识,师资力量是相对薄弱,这些问题对开展和普及死亡教育十分不利,但是随着死亡教育逐步普及,并且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老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较高死亡教育方面的知识,并负担起死亡教育的责任。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有正确死亡观和有死亡教育能力的老师,并且高校要为这些老师提供学习机会,来提升关于死亡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

4.5营造关爱生命氛围

大学生获得生死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学校,所以校园的整体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死亡教育的推广,高校内要增加举办关于定期走访敬老院、参与公益活动等的主题活动,以及邀请死亡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进行讲座,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为死亡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逐步提升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死观,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建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62-64.

[2]朱益飞.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法制与经济旬刊, 2011(11):138-139.

作者简介:

吴福寿(1983-),男,安徽枞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