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22成功
成功
【摘要】立体模式对促进历史教学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深刻认识这一教学模式内涵,对教学方案设计进行优化,同时有效安排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工作,使立体模式在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立体模式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73-01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走出局限课堂的困境,让历史教学工作拓展资源与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打造立体教学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本文将作简要分析。
一、高中历史立体教学模式内涵
高中历史立体教学是指构建“课前+课堂+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历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开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在課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在课后开展拓展研究活动,让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二、立足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充分发挥立体模式的促进作用
教学改革总是不断向前,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而言,改革的力度已经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将立体教学模式引入历史教学工作,能够针对性解决许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1.思想充分重视,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的基本蓝本,体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笔者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将课前预习活动以及课后巩固活动,一并纳入到教学方案管理之中,让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制度并确定下来。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让不同流程与环节之间密切配合,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另外,笔者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前以及课后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合作研究,从而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的优化。
2.前延教学环节,发挥预习活动作用。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些教学任务完全可以放在课前进行。立体教学模式高度重视课前环节的学习,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力争通过自主预习活动,将可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在课前,为课堂学习夯实基础。在戊戌变法内容教学中,笔者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一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改革,以及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阻力,分析为何最终失败。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需要自主搜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同时,对于自己在预习活动中存在的疑惑,可以梳理出来在课堂学习环节进行质疑探究,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3.组织课内探究,赋予自主学习空间。
高中生在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教师不能沿袭陈旧的灌输教学模式,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从而打造更加生动的历史课堂。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了课内探究活动的组织,将教学目标任务浓缩设计为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学习。例如在洋务运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倡导者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必定失败,以及其具有什么积极意义等。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照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小组内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各抒己见对洋务运动进行全面的分析,透过表象看本质,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必定失败的洋务运动有了精准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理解效果。
4.实施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历史立体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外活动的支撑,其中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加深学习理解、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同时强化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内容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究,从自己家庭成员口中了解他们经历的那一段历史,从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林林种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构建立体化的历史教学模式,对提升历史教学成效以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广大教师应当强化研究并积极探索,更好地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天平.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7(23)
[2]杨丽.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 2017(18)
[3]于宁.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才智. 20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