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本质
2018-01-22刘陆平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数学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本质;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状态起着积极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各项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求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去运用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并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导入情境。
中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导入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导入方式单一、太注重生活实际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数学课堂导入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分析很少。这样,教师就很少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吻合,形成能够反映数学知识本质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情境缺乏目的性、高效性和灵活性。
二、 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方法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充分体现在“情”和“境”两个方面,做到情切,境美,理寓其中。其中的“理”就是指的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认为要真正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后效,必须要遵循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科学性、针对性、主体性和数学化。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本文总结了中学数学课堂常用的几种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一) 温故知新,引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温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结,引申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回顾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说清楚。形如kx+b=0(k≠0)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通过类比、归纳结合具体实例引出“何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
(二) 循序渐进,巧设问题串
在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例如,在《绝对值》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1)有理数6的相反数是(),-15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有理数a在数轴上如下图所示,则它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你能把这个数在数轴上画出来吗?
你所画的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呢?如果a在数轴上如下图所示呢?
(3)在数轴上画出A、B两点。
A:5B:-5
(三) 故事诱导,形成问题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恰当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对数》教学中,就可以先介绍对数的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面对的复杂的计算问题以及他提出对数的历程。结合历程,可以设计“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改进?”“怎样将复杂的乘除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加减计算”等問题,引入本节课。这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与学习热情,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四) 巧设实验,挖掘问题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验素材,通过做实验创设导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动手做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合理的选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进行思考,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例如,在“等比数列”概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可以在PPT上基于演示实验:国际象棋棋盘有64格,假如我们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上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如此下去,每一格的数量比上一格增加一倍,把棋盘上所有64格放满麦粒。挖掘“此时麦粒应该是多少呢?能实现放满棋盘吗?”等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调动学生自主去学习。
其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全面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就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严士健,王尚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刘陆平,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