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课堂:解读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2018-01-22徐惠泉

考试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研究有效学习方法

摘 要:课堂改革是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变,学校才会变,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才会得到保障。

关键词:有效学习;课堂研究;方法

学校的“教”与“学”,通常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活动展示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扭曲成一种非人性化的物理空间。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工具。当今世界潮流把人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培养目标,课堂不再是教师、教材、学生铁三角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承接和创新的学习空间。课堂的转型已经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从课堂开始。课堂变,学校才会变。课堂有效,素质教育才会从口号变为现实。

课堂教学的变革,取决于校长的引领和教师的实践。变革的成效取决于校长和老师对课堂的洞察、研究和理性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课堂,解读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每个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校长构建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要求。

一、 研究课堂的视觉转移

课堂的传统理解是把课堂假设成教师、学生和教材(资源)三个要素的机械体,长期以来就有谁是课堂主体的争论,一线教师在争论中越来越束手无策。教师为主体,课堂异化成灌输教育。学生为主体,课堂异化成放任自流。教材为中心,课堂异化成应试。课堂到底错在哪里了?错在我们对课堂概念的假设性认知上。课堂并不是一个机械体,而是一个复杂体。教师、学生和作为人类文化的学习资源都是复杂的生命,他们组成的复合体绝不是机械性部分相加原理可以解决的问题。重建“教”和“学”的关系,重新认识课堂概念的内涵,彻底革除课堂“铁三角”机械论假设的弊病,是校长引领课堂转型的逻辑起点。

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有效学习就是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承接,而是要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核心素养是与课堂转型研究相关的新概念。素养是一个广泛的话题,而核心素养一般指个体通过学习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操作素养、文化素养和批判素养。有效学习是以提升学习个体和集体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活动。研究课堂的视角应该集中在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实践活动上,而不是教材的重难点上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优化上。

二、 研究课堂的前置条件——学情分析

传统的课堂研究从教材分析开始,现代的课堂研究从学情分析着手。教材分析有教参可以抄搬的,学情分析是一个教师认知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文化创造实践活动。目前备课也有学情分析,但是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情分析过于宽泛,过于空洞,今年好用明年也好用,语文学科好用,其他学科也好用。二是学情分析集中在知识记忆和技能掌握两个领域,很难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教师并不知道学情分析的要素,学情分析的结构和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研究课堂的前置条件是学会分析学情,校长引领课堂转型,要从引领教师学会分析学情的实证研究开始。

学情研究分析是一种实证研究。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前,对所教的学生都有一种主观的假设,最简单的例子,刚接一个班,教师一定有一个印象,这个班是“活”的,聪明的,那个班是“死”的,不会举一反三的。这只是一种假设,要找证据支持这种假设,并寻找其中的原因和关联因素。这就是学情分析。“以学定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

学情分析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学校宏观性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关联,分析家庭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影响和学生学习的关联,以及学生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的关联。二是单元中观性分析,主要分析学科标准素质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关联,学习单元主题和学生学习的关联,以及学生的认知起点。三是学时微观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认知起点跟具体单元核心要素之间的差距,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构建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认知有四个核心:一是学习是有条件的;二是学习是学习者跟环境和情绪的互动;三是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心智操练和理性提炼;四是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是复杂关联并自由展示的。学情分析就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学习者跟学习环境、学习情境的互动状态,以及学习者操作素养、文化素养和批判素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 研究课堂的核心环节——学法选配

随着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对学习的认识有三点是达成共识的。第一,学习是人脑的一种功能,跟人脑相关联。第二,学习是人主动参与的建构活动。第三,学习是认知维度、人际维度、自我维度的复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学习有充分自主能动和学习方法多元配置性特征,研究课堂,解读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在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学习方法的匹配的有效性。

目前学校课程形态有三大类,同属指导性学习课程范畴。一是单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单学科课程有强结构性和情境剥离性。概念比较抽象,要求记忆、理解和应用。二是综合学科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等。综合学科有知识跨度大,结构松散,主题性强。要求联想、反思和问题解决。三是活动课程,新课程改革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融合。不同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相同类课程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学习模式和一种学习方法能适合所有课程的有效学习。区别哪一种学习模式是先进的,哪一种是落后的,只能让课堂学习活动沦入悖论,决不能提升課堂教学的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的静悄悄革命已经开始,教师的课堂角色从知识掌握者转化成乐团的指挥。在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音符后,指挥成一首发展交响曲,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只有最匹配的属于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统一的适合所有学习方式的最佳方法。研究课堂不是要研究最佳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是要研究学习方法是否和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者的学情相匹配,是否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综合核心素养。endprint

四、 研究课堂的有效方略——问题导向

由于“学习”的解读有许多悖论,所以,目前课堂改革还存有“乱象”。然而这种乱象也可以视作一种进步,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范式的挑战。校长研究课堂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原则,以学生有效学习为主线,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业视域。

当前,学校的听课、评课、论坛、比赛、观摩、督导、浸润等活动平凡,对此,一线教师的认可度也是很低的。审视我们的课堂评价标准和定量打分方法,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机制是教育行政说了算,教育专家说了算。脱离学情分析和实际操作實践的评价,只能是“七分成绩三分改进了”。不淡成绩,伤害执教者的自尊,打消教改的积极性。不谈改进意见不能体现评价者的水平。研究课堂,就是要改变课堂评价的目标、方法和机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为境脉,以学科学习目标为准绳,进行理性反思。强调“一课一评”、“分类分层”评价机制。用田野研究式的形成性评价替代比赛型、标准式的评价模式。课堂转型的支点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课堂转型不是依靠教师培训营造的,而是依靠校长和教学骨干团队在课堂文化创建活动中,洞察、反思、实践、提炼形成的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脚手架。课堂教学是一种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习条件和发展性平台,教师的任务是搭好学习脚手架,让学生在有效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跨越最近发展区,脱离教师依赖,自我调控,完成更高阶层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不准确,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认识的模糊上。学习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学习缺乏心智能力的投入,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如回答教师的问题,只要回答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等,这不是学习,只是行为反应。学习目标设置过高,学生在失败中丧失自我效能感,丧失自尊和信心。这是数学奥数学习,学科竞赛,考试排名所带来的弊病能证明的。最近发展区是基于学情分析所产生的,研究课堂要关注最近发展区产生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合理可操作性。

课堂转型,学校才会转型;课堂学习有效,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才有保障。校长要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必须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学会洞察课堂,学会分析学情,学会解读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学会引领教师撬开课堂研究的支点。这是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文化自觉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

徐惠泉,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研究有效学习方法
“互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基于教学任务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可能是方法不对
试论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课堂观察”国外研究初探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