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科学》实验教学困境 实现高效教学

2018-01-22陈剑

考试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初中教育阶段开始越来越重视《科学》课程的改革,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教师必须合理转变《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突破《科学》实验教学的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科学学科;实验教学;教学困境;教学质量

我国正处于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初中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还应锻炼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从教学目标、方式等方面突破课程教学困境,从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一、 选择恰当实验材料,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实验材料是影响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教学内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试验材料,用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降低学生对于实验的排斥感与恐惧感,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欲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时通常都会使用配套的原材料,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应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利用合理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中,其传统的实验是选择食盐、蔗糖等原材料,以观察其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并解释其消失的原因,但蔗糖、食盐两种材料均是白色,会增加学生观察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参与,因此,建议教师将材料变成学生都知道的维C片与泥土,维C片、泥土在水中溶解过程中会让水变色,且是黄色的,可以观察到溶解的快慢。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准备好适量的水、泥土与维C片,按照实验步骤将泥土、维C片加入到水中,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给予学生3~5分钟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身想法,包括“泥土是固体的小颗粒,其会形成悬浊液”、“维C片是分子,其会形成溶液”,通过观察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用合理的原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形成学生初步的溶液知识印象,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科学素养。

二、 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受到学生生活背景、个人资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潜能、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才能,选择恰当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爱好,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水的浮力”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利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开展实验,首先,教师进行实验前询问学生:当你躺在浴缸中泡澡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呢?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利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其次,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联?”的问题,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设计与浮力有关的科学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设置不同的难度,让学生用定量实验思维,获得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动态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当学生出现不理解等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顺利探究科学领域。此外,当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疑问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 丰富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为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突破《科学》课程实验困境,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不断丰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自主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

如在学习“电压的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首先,将学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自主选出小组长,组员共同讨论出测量电压的实验原材料,如干电池、导线、小灯泡和电压表等,集全组智慧设计合理的探究实验;其次,要求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仔细记录实验现象,使得学生明白电压表的作用,并在实验中了解电压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指出实验方案中的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朋友的身份参与进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创新《科学》课程实验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

四、 重视学生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善学生生活质量,因此,在开展实验时,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实验灵感,创新实验开展形式,多通过课后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科学素养。

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将实验拓展至课后,以学生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不同区域“四季”的气候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寻求学生家长的帮助,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开展实验调查,多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家长、学校的关怀,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科学领域,攻克实验的难题,让学生在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不断丰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教师应从学生现实生活入手,降低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优化實验教学,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4(1):165.

[2]陈呈.重视实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32(2):91.

作者简介:

陈剑,浙江省衢州市,浙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