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
2018-01-22韦星
韦星
“按上面的要求,我们边境村,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两个边境村
天等屯共有11户人家,除3户娶中国人做媳妇外,其他8户全娶了“山那边”的姑娘做老婆,“山那边”是指越南。在边境,两地边民的习俗、人文和生活习惯都很相近,跨国婚姻也由来已久。
今年44岁的新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赵廷虎记得,至少从他姥姥那代起,中越边民就有通婚习俗。不过,彼时的通婚以中国女人嫁到越南,或中国男人到越南上门为主。
新丰村有6个自然屯,共85户、285人(户籍人口),村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很难找到块平地。没有水源也是新丰的另一死穴。这个靠天喝水、吃饭的地方,在农耕时代的劣势显而易见,但“山那边”的越南有着连片平整的土地。
农天宝的祖先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外面的世界闹饥荒和后来国民党政府“抓壮丁”促使的。新丰地处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绿色植物生长。“这一带尽管没有耕地,但至少有紫薯、野菜和树根可以挖来食用。”农天宝说,他们都是从天等县那边迁过来,目前在新丰村繁衍生息已到了第八代。
天等县距离新丰村,约90公里。新丰村的天等屯,其祖先更是以“天等”来命村名,以此昭告后人“我们来自哪里”。
现年74岁的农天宝出生在新丰村陇得屯,家境贫寒的他,早年就到本屯一赵姓人家“上门”。他的小孩也随了妻子的姓,所以姓赵。赵廷虎正是他的儿子。
上世纪80年代起,农天宝就担任新丰村(当时叫逐马大队)的干部,截至2005年退下时,他已担任新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18年。
据赵廷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嫁到新丰的越南姑娘有17人。和越南通婚密切的,还有仁益村。这是除了新丰村外,下雷镇的另一边境村。仁益村有5个自然屯,180户、758个(户籍)村民。嫁到仁益的越南姑娘,有27人,其中1户是父子俩都娶越南媳妇。
同一种趋势
“但最近几年,边民的跨国婚姻出现了流动迟缓,甚至停滞现象。”仁益村耕种的自然条件以及水源等,要比新丰村好,但赵廷英也有着和农天宝一样的感觉,“(越南媳妇)越来越不好娶了。”
边境村落婚嫁流变,是观测两国国力、民族友好程度的一面镜子,对两国如何调适政策、更好惠民,有重大的意义。一味以“输出性”为主的单向婚姻流动趋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以“输入性”为主的趋势。这个趋势在2000年前后得到了强化。
这种趋势首先源于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水、电、路,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命脉。新丰村在70年代末就开始通电了,但当时“山那边”的越南还是一片漆黑。
不过直到2003年,中方沿边公路才修通,新丰村也因此有了通往山外世界的公路。没修通沿边公路前,新丰村村民去下雷镇,有条山路可走,直线距离只需8公里,但需翻山越岭,得走2个多小时。
媳妇农桂海比赵廷虎小5岁,她15岁时,赵廷虎就和她谈恋爱了。可没多久,农桂海就寻思着跑路了,因为“不想在这地方待一辈子,太苦了”。不过,农桂海的心思被赵廷虎捕捉到了,他密切监控着她,而且她每次出逃都被截了回来。赵廷虎成功拦截的背后,和他岳父母及时“透露情报”有关。作为村干部的儿子,赵廷虎的家境相对很多村民来说,还不错,“有米有油”。
更重要的是,90年代初期,赵廷虎和他姐夫合买一台碾米机,新丰村的陇得、天等、南上、南下等4个自然屯都来他家碾米,碾米机一发动,就把高山深谷里震得天响。赵廷虎的碾米机也因此“镇”住了两老的心。“你不知道,他们家来碾米,我可是一分钱都不收!”赵廷虎说。
正是這些小恩小惠,赵廷虎很快笼络住未来岳父母的心,也因此对未婚妻的动态了然于胸。1996年,当农桂海到了法定的18岁结婚年龄,赵廷虎就在岳父母的撮合下,心急火燎地和她完婚。
此后,经济上的出色表现也让岳父母认为“没看错人。”沿边公路修通两年后的2005年,赵廷虎在村落第一个起了楼房,10年后的2015年,他花了6万元将二楼的客厅和房间给装修了—— 瓷砖从地板一直延续铺到了天花板。目前,他家的楼房,已盖到第三层。
赵廷虎和妻子都在中信大新锰矿上班,尽管是合同工,但每个月两夫妻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他一个月还有1800元收入。加上边境补贴,他全家月收入有6000多元。
不过,不是每个家庭都像赵廷虎这般“成功”,所以大部分女人都会外嫁,而不是选择固守在这片连方寸平地都没有的深山。当本地姑娘不愿留守,国内其他的村姑也不愿意嫁入,新丰和仁益村的一些男人只好把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越南姑娘身上。
守边,脱贫
天等屯和越南重庆县的村落隔着一座山,几乎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加上双方亲友在红白事中常年往来,两国居民多有接触。“我和我老婆从小就认识,我和他哥哥也是好朋友。”天等屯屯长马忠宣告诉我,他妻子叫莫氏彤,来自越南。
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旅游发展,特别是靠近中国大新县德天瀑布等旅游景点的一些越南村落,当地村民通过在边界卖香烟、鞋子等越南土特产给游客,经济状况已有较大改善。
此外,民生保障方面,越南也做了比较大的改善,“比如读书、看病,几乎不用花钱。”韦氏欢说。看病打针不花钱,主要就是给护工一点费用,但不会因此成为家庭负担。
最重要的是,这些年,越南也实行计划生育。“过去,一个家庭有5、6个小孩,现在就2、3个。”随着子女减少,家庭条件改善,很多人更愿嫁在当地。社会保障也是越南媳妇不敢轻易外嫁的原因。
梁志安今年40岁。38岁前,他谈了几个女朋友,但终因家庭条件不好,没谈成。“我曾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他说,没有想到,39岁转运了:娶到一个比他小19岁的越南姑娘——韦氏欢为妻。但新的问题就出来了,梁志安的儿子小腿畸形需要花数万元进行治疗。
今年以来,孩子上户,还需提供一份亲子鉴定,贫穷的村民不得不因此背负数千元的鉴定费。“国家可不可以帮我们全额支付或补助一部分?”梁志安说,因为小孩没能入户,意味着所有一切治疗费用都得他全额支付,没得报销。
现实中,娶越南人为妻,意味着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只能靠男方一人打拼,因为媳妇没有身份证,无法落户,她们不能出去并进入工厂打工,甚至坐车、酒店住宿也不方便。此外,低保、边境补助和合作医疗的缴纳上,作为在我国没有户籍和身份的人,他们没被纳入制度性的保护中。
赵廷虎告诉我,边境补贴每个村民每月130元,一年是1560元。如果是低保户,每月每人还有140元。但越南媳妇没有被纳入这个制度保护之内。今年起,政策开始向好,中方的越南媳妇也可参保报销,但需自己掏保费。另外,她们和中国丈夫生下的孩子,在其他一些通道上,也被堵了。今年,天等屯的何诚伟通过所有体检,但因他妈妈是越南的,所以无法圆当兵梦。
马忠宣自身面临的问题也没能解决。他成为预备党员已有三年,一直无法转正。主要是他娶了越南人做老婆,遇到政策卡壳。
赵廷虎说,“按上面的要求,我们边境村,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确,他们不一样。在力推精准扶贫的当下,很多地方要求“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就要整体搬迁”,鼓励村民“挪穷窝,断穷根”。
但下雷镇的这两个边境村是不可以搬迁的。即便有一些自发迁走了,户口也必须留在当地。“对于边境村的村民来说,在戍守边防和脱贫致富的功能排位上,首先是戍边守边。”下雷镇副镇长蒋远群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