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苏明娟:反哺“希望工程”
2018-01-22胡晴
胡晴
2017年12月15日,在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在共青团改革的时代背景下,34岁的她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从贫困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苏明娟的命运因一张照片而改变。1983年出生的苏明娟,其家乡金寨位于大别山区,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苏明娟的家也曾是一贫如洗,“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了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小女孩,手里握着笔,齐肩短发,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镜头。那是一双不可错过的眼睛,纯真、好奇、甚至有点惊恐,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这张照片让全中国人记住了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也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識。
随着照片的传播,苏明娟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
1994年,湖南长沙某军校一个名叫李万的学员将一份《解放军报》和一封信寄给了苏明娟的校长,报纸上登载的正是这张照片。他在信里对校长说,如果你们学校还能找到这个小姑娘的话,我愿意资助她到小学毕业。
校长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谁,但根据报道中的线索,他将所有四年级的女孩叫到了办公室,然后指着照片问道:“这个人是你们当中的谁啊?认一下!” 这是苏明娟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唯一的感受是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啊?再仔细看,还是认不出来,只是隐约觉得那件红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后举手说:“老师,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放学回家把那件衣服拿来吧,证明是你。”回到家,妈妈把那件衣服找了出来,照片里那个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确认了。
后来,李万每个学期都会寄100块钱给她。
因为山多地少,金寨乡历来非常贫困。苏明娟每个学期100多元的学费,是全家最大的负担,而李万的资助,也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但对于苏明娟来说,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钱,而是李万叔叔写给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饱蘸着爱的笔墨的文字,直到现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
紧接着,苏明娟又遇到了更多的好心人。
“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钱寄来了,有的大学生把业余时间的打工钱也寄给了我。天津一名退休老人从我读初中到高中,每年过节都给我寄糖果和生活用品。”
后来,来自大连的一对退休老夫妇也加入了资助苏明娟的行列,他们拿出了仅有的退休金,还在信中安慰道,别为我们的生活而担心。苏明娟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们,他们不要,后来在征得老人们的同意后,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一个特殊的名人
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出了名”的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有一天,老村长来到她家兴奋地跟她妈说:“你姑娘要去北京开会了,赶紧给她准备准备,过两天就走。”懵懵懂懂的苏明娟不知道什么会,去了北京才知道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那时的她14岁,整个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回到家后,邻居来看她,问:“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啊?”在他们眼里,她已经是中央的大领导了。当然,工资是没有的。苏明娟明白,这是国家给她的一个荣誉。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系,虽然只是专科,但她终于实现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学费由国家负责,因此她不再需要别人的资助。大一时,她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不仅当过售楼员,还曾在北京摩托罗拉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实习工作过。
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成名”对于苏明娟来说,既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幸福,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2010年有网友爆料,苏明娟已经结婚,丈夫是一位美籍华人。苏明娟笑道,“怎么可能呢?我老公的同事和同学都笑他,你什么时候加入美国国籍了,我们都不知道。”
苏明娟的丈夫是她的高中校友,也是金寨人。面对人们关注带来的压力与影响,苏明娟泰然处之:“如果不是希望工程,我的路也许没有这么顺利。所以,我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从一名受捐者到一名捐助者
作为一个被改变命运的幸运儿,苏明娟深知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孩子,在求学的路上需要别人的帮助。从一名受捐者到一名捐助者,苏明娟不仅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实践者。
她上初中时就开始参加公益活动,还将爱心人士的部分汇款捐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读大学时,苏明娟主动致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求把每学期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
大学时的一个暑假,她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工作。谈起这段经历,苏明娟依然感触很深。“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四面透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非常贫苦。”
苏明娟还经常跟着老师去金寨县参与教育扶贫,在此期间,她结对帮扶了一个小女孩。“不仅给她捐了钱,还不间断地写信、打电话,给她精神上的鼓励,一直到她上高中为止。”
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她全部捐给了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此后,她每年都会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老实说,我们这批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是非常幸运的,所以我们必须感恩,并尽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多做一些好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一直离公益很近的苏明娟,也深切地感受到这几年公益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如今,我家乡的学校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因贫辍学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
的确,被这张照片改变的不仅仅是苏明娟一个人。自从1989年希望工程诞生以来,截至2016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9万余所,资助学生553万余名。
当选团省委副书记(兼职)后,网上有传言称苏明娟是34岁的年轻“厅官”。苏明娟回应是误传,“我不是官,更不是厅官。兼职不对应行政级别,不用到团省委‘打卡上班,我的人事关系仍在原单位。”
在苏明娟看来,注入新鲜血液,建立一支“专兼挂”相结合的干部队伍,是群团组织改革的需要。而立足共青团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作出积极的表率和更大的贡献,可以召唤更多的人关注希望工程,投身到公益事业之中。
愿这枚“希望”的种子,能永远传递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