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佛教类图书采访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1-22李生亚
李生亚
【摘 要】佛教类图书采访对高校图书馆藏建设和支撑师生教研意义重大,但当前此类图书馆藏数量不足,种类不全,难以满足师生所需;采访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甄别佛教伪劣图书能力不足;图书出版市场混乱,伪经邪说混迹其中。因而这类图书的采访难度很大。对此文章提出了以服务读者为核心,加强采编人员自身佛学修养,以及甄别佛教类图书的真伪及优劣方法,建议采取组建专家咨询团,拓宽采访渠道等措施,来改善佛教类图书资料的采访困境。
【关键词】佛教图书;采访;图书馆
【Abstract】The Buddhist literature acquisition is significant for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document database and suppor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y.However,the number and the classes of such libraries is too insufficient and incomple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acquisit persons are inadequate screening of inferior books for them poor Buddhist knowledge;Apocrypha mixed with scriptures in the confusion book publishing market because of the loose supervision.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quisit this kind of books.This article suggest to puts forward the service reader as the core,to strengthen the acquisit persons of them Buddhist culture,to propose the method of scree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quality of Buddhist books, and establish expert advisory group,and to broad the channels of acquisition.The final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plight of Buddhist books and materials acquisition.
【Key words】Buddhist books;Acquisition;Library
佛教在世界文明的形成與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佛教历史悠久,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土,魏晋与玄学相互交融,至隋唐盛行于世,各宗派异彩纷呈,唐初禅宗被思想界广泛接受并弘扬,标志着佛教和中国文化已完全融合,由“在中国的佛学”转变成为“中国的佛学”[1]。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灿烂夺目、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资源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佛教类图书在各个图书馆馆藏建设中需求量也日趋增长。尤其在高校图书馆更为明显,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和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建设的需求都是非常巨大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快速发展,图书市场也日趋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图书质量的隐患。佛教类图书更是如此,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劣书伪经盛行[2],这就给采访工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保证图书质量,在浩瀚如海的资源中订购到高质量的佛教类图书,满足读者需要,这是各个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1 目前高校图书馆佛教类图书采访工作现状
1.1 馆藏佛教类图书难以满足高校师生教研需求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土,其般若空观与汉末玄学相互激荡,至魏晋则相互交融;隋唐时佛学盛行,中观、律宗、净土、法相各宗派异彩纷呈,用于佛学论辩的因明学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逻辑思辨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佛学彻底中国化的标志是禅宗被思想界接受并广泛弘扬。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形成中无不大量吸收了佛家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说,摈除佛教的中国哲学思想会变得残缺不堪,面目全非。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3]。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佛教图书资料不可或缺。
在文学方面,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文笔优美流畅、词句典雅,是汉译佛经的典范。《法华》、《华严》、《楞严》等经在文学性上也无不璀璨夺目。佛经的流传,使大量佛教词汇演化成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3]。伴随佛教而传入的“声明论”发展形成了中文诗歌的音韵学与格律,从而催生出唐诗——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一页。
另外,佛教法相唯识宗对感觉、思维、潜意识等等的剖析已经到极深境界,可以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借鉴。佛教对我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而形成空灵超然的创作思想,这一点显得意义尤为深远。
总之,佛教相关图书文献能够为师生从事研究和教学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对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巨大的支撑作用。然而,大部分高校佛学类资料相对较少,经、律、论三藏或数量偏少或种类不全,尤其是法相唯识类藏书更是缺乏,难以满足师生教研所需。因此亟需加强建设,以优化馆藏结构,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多元化,学科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而且富有特色。
1.2 图书采访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甄别佛教伪劣图书能力不足endprint
采访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及对文献资源的判定能力对采访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具有佛教知识背景的采访人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了解佛教知识的全方面人才培养发生了断代,二是佛学经典浩繁,理论庞杂,宗派之间各有洞见,假托佛教的伪经更是屡见不鲜,现有采访人员较难通过自学对这些资源进行准确判别。
1.3 混乱无序的出版市场使佛教类书籍真伪难辨
近年来佛教类图书出版量增长迅速,但由于出版社杂,正规出版源相对较少,造成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粗制滥造,劣质盗版书充斥市场[2]。一些小型出版社为了利益,大量出版的劣质图书中时常出现宣扬迷信、骗术等不和谐的内容,甚至出现邪教伪经;也有的出版社为追求出版速度,简化了出版手续,没有严控图书质量,内容、装帧没有认真校对,错误重重,鱼目混珠,使谬误流传;近些年,国内个人出版图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费等形式出版各种佛教书籍,内容质量缺乏监督,这也给采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 甄别佛教类图书的真伪及优劣方法
2.1 佛教经典
对于佛教经典,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大藏经》收藏与否,《大藏经》是佛法真正的标准,是判定佛经真伪最简便的方法。《大藏经》未收录的,就是伪经。虽然有些经典近代以来也有被学者质疑的,考据认为《大藏经》中收录的某经为伪经,但都被高僧大德一一批驳,持此论者都只是在研究佛学,而不是真正的修持佛法,把佛法当成学术研究,实在是缘木求鱼,不得真解。现存最早的佛经是释迦灭度后由僧团经多次讨论判定集结而成,无论上座部还是大众部以及以后的佛教典籍,都是有僧团统一见解和认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就是真正的佛法。
《大藏经》有多个版本,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龙藏》和《大正藏》。特别要注意的大藏经中的疑似部,疑似部收录的佛经虽然不能确认是真正的佛经,但里面的内容都是没有违背佛陀的教法的,所以古代大德就把这些经典收在疑似部里,也是可以参考的。
2.2 个人修行释义专著
佛教类图书的个人专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对佛经的阐释;二是自己在修行中的体验感悟;三还有一些学了佛法,但是不得其真意,自创一套理论,自成教法。这些图书当中鱼龙混杂,有的人号称自己有大神通,佛菩萨再来,以自己的见解,任意解释经句和经义;有的人自创教法,称做其弟子可以快速成佛,并能为弟子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的或是以某神托梦的方式,传授出来似是而非的佛经类的教义,有的说自己如何闭关、静坐断食,有的说自己开悟得三昧等等、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类似书籍,其实是谤法邪说。这类图书采访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否则不仅影响馆藏質量,严重的还会误导读者,错入歧途,伤人慧命。
判别这些书是否符合佛法,就需要根据其内容、宣扬的教义,以三法印来判别,三法印是佛陀教法的代表,是最根本的佛法。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既是不了义,不究竟;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可视同佛说。佛教的“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都住在生住异灭中,所以说“无常”。诸法无我: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我”的实体,都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的,所以说“无我”。涅槃寂静:这是灭除贪、瞋、痴三毒烦恼,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三法印如再加上“有漏皆苦”,就称四法印。要想更加准确快速判断真伪,也可以熟读《楞严经》,其中五十种阴魔可以比照,值得信懒。例如前些年流传的《转法轮》等书籍,对照《楞严经·卷十》,其伪装纤毫毕现。
2.3 佛学学术研究著作
佛教学术研究含典籍的整理、注释、目录,经典及研究文献的翻译,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究等项目,近百年来研究成果极其浩繁。据粗略统计,国内经常发表佛学论文的刊物总数达200种以上,佛学研究机构近30个,从事佛学研究的教内外学者多达数百名,发表的佛学论文在万篇以上,出版的佛学专著近千种[5]。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佛教与学术界对佛学的研究差别极大。学术界通行的佛学研究方法,有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学方法等,以文献学与哲学两大方法最为重要[5]。传统佛教也用考据方法考校典籍、教史,其方法与学术界所用的文献学、考据学方法基本相同,但佛教传统的佛学研究方法,更注重的是“解行相应”,即通过修行实践去印证发挥所理解的佛法义理[5]。如太虚大师所主张“以佛学言,得十百人能从遗言索隐阐幽,不如有一人向内心熏修印证。”而这种最接近科学研究方法的“解行相应”法或实验方法,基本上为学术界佛学研究所不取。当然,两种研究的相互争鸣也频现于学刊。
用不同方法研究佛学所得的学术成果著述,采访工作中应秉持“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理念,既注重著名学者、名刊的论述采集,也要对新出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成果保持敏感。高校师生研究教学对此类文献需求最多。
2.4 民间佛教图书
民间佛教重要特点是儒、道、佛三教融合,仙佛不分,民众见佛拜佛,遇仙求仙,只要是认为灵验的,都会极力崇拜。这种民间佛教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广泛根植于乡土社会中,属于一种自发性的精神信仰,极具民间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这类图书往往包含自然、图腾、祖先、神祇等崇拜、或以玄学、占卜为核心,有的近于佛,有的近于道,有的是儒、释、道三教一体,内容大多以民间忠孝仁义等道德标准来劝善止恶。这些都是伪经而非真的佛经,民间传诵较多的如《高王观世音经》、《玉历宝钞》、《太阴经》、《太上感应篇》等。这类图书不是真正的佛法,属于不了义,内容粗略,印刷质量也不高,不建议采购。
3 做好佛教类图书采访工作的对策endprint
3.1 采访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采访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能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爱岗敬业,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才能积极调查研究,急师生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购教学科研之所需,还要善于与读者沟通,及时获悉教学科研和学生所需图书及读者阅读信息需求,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方式了解读者需求,与读者交流,根据读者信息,准确判断分析不同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还要及时了解图书市场的新书动态以及出版社出版新书的情况,与供货商沟通,多方了解供货信息,及时采访到所需图书。一个好的图书馆,采访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保证选购图书的质量,还要有对工作对读者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
3.2 提升采访人员的佛学修养
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应掌握多门学科知识,而且对每个学科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必须是集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身,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藏书建设的质量。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一次学习受益终身的教育模式已经被摒弃了,新的时代要求采访人员还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面。
对于佛教类图书的采访工作,要求采访人员熟悉佛教基本知识,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佛教书籍不在少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伪经或是外道邪师的典籍,自称是某佛菩萨再来,或称已开悟得三昧、或称自己得神通等等,悉属大妄语误导他人。对此如能熟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靜”三法印,则判别图书内容如法与否,是佛教学说还是其他宗教论撰,亦或纯属歪理邪说,基本不会有大出入。
3.3 图书馆采编机构建立“智囊团”提供技术支持
延请佛教寺院或佛学院高僧及学术名家做技术支持与顾问,对于真伪难辨的图书可以及时请教咨询。一般一定规模的佛教寺院多数建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高校图书馆采编室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与寺院图书室进行交流。比如图书馆可以帮助寺院图书室提高编目、借阅管理、图书维护等水平,而寺院高僧可以就佛教知识、佛经源流、典籍真伪、佛法修行等给予采编人员技术培训。双方在互信互助基础上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使“智囊团”机构成为高校图书馆采编室佛教图书采访工作有力的技术依托。
3.4 改变单一的订购方式,多注意信息收集,网上结缘
改变单一的订购方式,不能只靠着几批书目和几个书商来完成图书采访任务。尤其对于佛教类图书更是如此,要改变传统的采访方式,实现手段多样化,单纯依靠经销商的购书方式要打破。
1)增加现采量。通过书商或出版社参加各种书市定货会,使采访人员能够直接接触佛教类图书,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正确判断图书的价值,从而提高采访工作的准确性。
2)主动加强与对口出版社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出版的佛教类图书信息。
3)网上采购免费结缘。自从出现网上书店以来,网上采购这一形式逐渐被图书馆采访人员所认可实施,采购量也逐渐增加[6]。并且通过网络及时得到一些佛教类图书的结缘信息,例如金陵刻经处、苏州弘化社等等,从他们那里得到最新的专业赠书,即节省了资金,满足了读者,也丰富了馆藏。
4 结束语
佛教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世界文明的重要组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佛教类图书资料的采访工作应着眼于建设高质量的思想库,剔除市场上披着佛法外衣的伪经劣书,有计划系统性地采访经、律、论三藏,丰富和完善馆藏结构,为师生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佛教类图书的价值分析、真伪优劣的辨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采访工作的薄弱环节,每个图书馆目前都存在着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专门人才广泛缺乏等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准确判断佛教类图书采访价值,如何能为读者选购到高质量的佛教类书籍,是值得我们图书馆采访人员进一步认真学习和深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孙健.浅析我国图书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15(14):20-21.
[3]赵补初.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一与几位青年朋友的一次谈话[J].法音,1986(2):4-5.
[4]刘心念,李友华,沈汉强,梅建伟.浅论小型专业图书馆图书采访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08-109.
[5]陈兵.佛学研究方法[J].法音,1999(3):5-9.
[6]郑燕平.高校图书馆小语种图书采访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54-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