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夜晚诗意弥漫
2018-01-22李汉超
李汉超
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甘肃大地,多年来诗歌创作活跃,成就斐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大省。从1986年至今,已经有19位甘肃诗人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他们立足于西部大地,根植于民族传统,无限真诚地热爱诗歌,集体守护着诗歌理想,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实力和锐气,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生活在河西走廊焉支山下的诗人梁积林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对西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等饱含色彩的母体书写,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道独特风景。他的诗歌《夜宿华藏寺》让河西的夜晚诗意弥漫——
风,赶着一群群羊群似的雪雾
爬乌鞘岭。那边
就是河西走廊……
……下半夜了,老店铺里
有两个碰杯的藏人,还没有把一盏灯光
干光
屋脊上又跳下了一声响。而
檐角上挂着的那块
月亮,被风吹得
响了一个晚上
梁积林,甘肃张掖人,1990年毕业于甘肃省煤炭工業学校。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已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其作品入选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老月亮的歌》《河西大地》《梁积林的诗》等多部,其中《河西大地》获诗刊社优秀诗集奖。2005年参加全国第21届青春诗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甘肃省山丹县文联。
华藏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从开建至今进行过三次更名,同时殿顶也经过几次更换。宋代诗人张镃来到此地,留下《夜宿华藏寺》一诗:
苍桧阴阴未掩门,闲来吹鬓一飞蚊。
香腾广殿游云合,灯绕长廊列宿分。
般若心华方照耀,毗耶宝自何缤纷。
世缘即是栖禅境,居士何尝别见闻。
诗情与场景结合,融情于景,寓理于情。而当代诗人梁积林夜宿华藏寺,却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得异常精彩,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得异常真切,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
其一,意象美。梁积林的诗歌现代而传统,意象是他诗歌表达中最基本的元素。在这首诗里,风、雪雾、乌鞘岭、藏人、灯光、檐角、月亮,这些属于西部的事物,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象群。初识这些原生态的名词,你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是,它们经过诗人朴素而新颖的组合,就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来,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住读者的心:风赶着雪雾爬乌鞘岭,两个藏人干着灯光,檐角上的月亮被风吹得响了一个晚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孤立存在,它们往往在一种特定的联系中生成为意象,从而呈现出美妙的诗意。
其二,意境美。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的统一体,历来为诗人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雪雾似羊群,风赶着它们爬山岭;诗人在山岭的这边,那边就是河西走廊。上半夜的酒,一直喝到下半夜,酒喝光了,只好碰着空杯——也不是空杯,杯里还有灯光。风不但将屋脊上的瓦片(或其他什么的)吹下了,而且将檐角上月亮吹得呜呜地响。诗人巧妙地把场景、情感、形象三者融合为一,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色彩淡雅、线条清晰、格调雄浑的美好境界。
其三,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语言的精灵。语言一旦注入感情和诗意,就会散发出美的气息来。诗人是语言的高手,善于运用动词来传达事物的情态,来表现内心的感受。“风,赶着一群群羊群似的雪雾/爬乌鞘岭”中,一个“爬”字,尤为生动贴切,兼用拟人比喻,把雪雾在风的作用下缓慢笼上山岭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老店铺里/有两个碰杯的藏人,还没有把一盏灯光/干光”,本是喝酒,却说干着灯光,一个“干”字,暗藏玄机,令人玩味。藏人满怀豪情,灯光闪耀诗意。“屋脊上又跳下了一声响”中的“跳”字,“被风吹得响了一个晚上”中的“响”字,更是写出了风声的神秘意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当下诗坛,喧嚣四起,门派林立。诗人梁积林生活在西北一隅,安静地享受着原生态事物弥漫的诗意,自觉地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敏锐的感悟,勤奋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歌文本。诗人人邻说,梁积林“既立足于他所生存的西北偏地,立足于无处不在的自然恩赐和磨砺,也在深植于大地的同时,向诗歌的空灵之处伸出自己探究的枝叶。他的诗歌既有土地给予的朴素,真挚和坚韧的耐久力量,也借助于心的时空,以适度的现代感受开掘当下人类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梁积林属于西部,其敏感的内心总有诗意的滋润,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在西部,一个内心湿润的人才能造就桀骜的诗歌之气。”为了西部,为了诗歌,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永远充满和散发这种非凡之气,不断给诗坛带来惊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