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附带文字鉴赏古体诗

2018-01-22姜红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张籍贬谪附带

姜红

高考所选诗歌文本,大都附带一些注释和说明文字。而我们做题,关注的只是标题和诗歌主体内容,附带的文字随意看一眼,往往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然而,诗歌中的附带文字,有时虽是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我们的暗示: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的文字里,也许暗示着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介绍写作背景的文字里,也许暗示着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介绍典故的文字里,也许点明了诗歌深层次的含义。这些附带的文字信息,往往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结合注释和说明性文字鉴赏古诗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有问题的答案,谈谈如何利用诗歌附带的文字答题。

[利用作者生平事迹材料答题]

例1 读秦观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说说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注】 在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中,秦观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一位。秦词的特色是从中音轻唱,只以浅墨淡抹,而旋律间自有一种沉重的咏叹,画面上自有一种深深的晕染。

这是一首代表秦观风格的伤怀离旧词,应是作者遭贬谪后的作品。

错答 (1)对故人的思念。“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漂泊异乡的伤怀与忧愁。“伤怀、谩道愁须殢酒”一句,直接抒发伤怀与忧愁。

分析 虽答出故人故园之思和漂泊异乡的伤感与忧愁,但不全面。可以得4分。题目中要求答有“哪些”表明答案项不止1~2个,而一个6分的题一般有三个得分点。如果仔细研究附加的文字。可以很轻松地梳理出主要信息“伤怀离旧”“遭贬谪后的作品”。结合这些文字,再研读诗歌,不难得出“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这个得分点。“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句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后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句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

[利用写作背景答题]

例2 读下面两首唐诗,思考:从内容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6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酬朱庆馀》

【注】 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意见,而张籍则酬之以诗。

错答 (1)《闺意献张水部》写的一个新媳妇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表达诗人希望得到公婆夸赞自己貌美的心情。(2)《酬朱庆馀》写的是一位越女打扮好了来到镜湖湖心,她明知自己天生丽质但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来。其实,虽然许多姑娘穿着贵重的丝绸,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抵得上万金呢!表明诗人对她的美妙歌喉的欣赏之情。

分析 此答得0分。表面上确如答案所言,貌似两首诗也没用什么特别的地方,细看注释便知,朱诗是应试举子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作舅姑(公婆),探听虚实。这是古代读书人(尤其是唐人)的一贯做派,临考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主考官,求得指点和照顾,这种诗叫干渴诗。张诗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因此,朱诗表达的是应试举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则是张籍肯定应试举子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利用典故注释答题]

例3 读黄庭坚的《清明》,说说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4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①?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①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每天到坟间讨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妻妾炫耀:“与达官贵人饮酒。”

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错答 (1)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无奈与忧伤。“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无尽的荒凉。 (2)也抒发了乐观与豪迈。是贤是愚,自有历史裁断。

分析 此答案能结合诗人被贬的背景,往“无奈”与“忧伤”方面作答,却忽略了两个典故里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故而只能得1分。

两个典故尽管用在颈联中,但是尾联的分析仍旧需要将之联系起来回答。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齐人等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介子推等耿介之士高洁品行的肯定、赞许。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

示例 (1)对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的无限感慨。(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闷、愤懑之情。(2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籍贬谪附带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苏轼的贬谪生活
秋思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权利保护研究
星是唯一的向导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权利保护研究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
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