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阶渗透“微元法”的教学研究

2018-01-22蔡晨芳

物理教学探讨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元法教学研究

蔡晨芳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中物理对“微元法”教与学中存在的脱节低效的困惑,本文从科学思维特征、教材编写意图、核心素养目标、学生认知顺序、教学匹配原则五方面阐述进阶渗透“微元法”教学研究的依据与思考。

关键词:进阶渗透;微元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2-0026-5

当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共同关注“国民核心素养”的发展,每门学科、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高中物理学科重点承载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社会责任等素养要点。其中,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思维方法中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微积分”作为研究非线性变化重要的数学方法,其应用与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了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物理学、力学和工程技术上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可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如气象预测、人造卫星轨迹的计算,运动过程的分析、股市变化研判、商品生产的供需平衡、市场预警等。

然而,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由于数学学习上的滞后局限,对可以使用微积分来进行计算的一些问题,如變力、流体、曲线运动等问题在高中阶段运用初等数学很难解决。而与微积分一脉相承的、具有积分学重要雏形的“微元法”,是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在高中培养“微元法”思维方法,学生不仅能品味“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洞察微积分运用的基本过程,而且有利于高考压轴题的突破,有益于后续高校学习的顺应对接。但“微元法”对学生的细致思考能力和极限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感觉“难教难学”。即便是高三学生也往往“谈微色变”、望而却步。如何运用“自然保护区”模式,既保护每一种类型学生的天赋与价值,又能最大化、最优化激发微元思维的落地生根、开花散叶?《老子》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笔者认为,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阶段规划分散“微元法”的教学难点,循序渐进地渗透“微元法”,才可能更好地实现与学生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相匹配的“同步”教学。下面就进阶渗透“微元法”的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1 进阶依据

1.1 依据科学思维特征,确定进阶渗透方案

(1)什么是微元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连续变化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整体或全局处理感到困难时,可根据问题需要,将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或研究时间等 “千刀万剐”分割为适当的微元进行研究,如质元(极小质点Δm)、位移元(极短的距离Δx)、时间元(极小的时间Δt)等,再运用物理规律找出微元间的关系,最后对元过程进行必要的累加求出累积量,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称“微元法”,又称微小变量法。简要来说“微元法”就是采用分割逼近、近似代替、累计求和的三步骤,应用积分的思想,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变为恒,化曲为直,使变量、难以确定的量为常量或易于确定的量,达到了解整体、解决问题的目的。

(2)什么是进阶渗透

在古汉语中,“进阶”一词有“台阶”的意思,通常指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渗透”指融合为一。进阶渗透教学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渐进式融合的教学方式。进阶渗透教学,就是立足全局,将问题的难点细化,分散到各学段各个突破,要求教师像研究项目的导师,课堂像“创客联通平台”,通过各学段、各阶段的集体思维攻关,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习得一种思维方式,获得自我升级与幸福的能力。

1.2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确定进阶渗透模版

教材对“微元法”的谋篇布局精心规划,贯穿于高中物理学习的始末。下面以某版本《物理》教材为例,说明微元法在教材中的进阶序,如表1所示。

必修1教材从平均速度出发,首次采用逼近真实的思想,提出从s到s+Δs这段运动过程内,Δs越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差异也就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若Δs足够小时,就可以认为Δs的平均速度就是s位置的瞬时速度。接着,再提出测t位置的瞬时速度的方法类似。正是这种无限分割逼近的方法,可以使原来不易测量的瞬时速度转化为可测量的平均速度,可以使原来较为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简单的过程。教材从“足够小”,构建逼近模型,渗透了“位移微元”的理念。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教材通过拓展一步结合图文,让学生体会运用逼近模型能够有效地逼近非线性曲线的面积,将微元思想集成为无限细分,无限求和。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推导中用到了微积分思想,即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真实状况。

必修1教材总体上反映思维方法特征。学生从Δt足够小,了解了“时间微元”“面积近似”的同时,也掌握了用“微元法”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研究运动过程分割时间、分割位移的角度潜移默化“元过程”意识,感悟微积分思想的核心:逼近模型、化变为恒。

必修2教材强调运用微元思想求解功的差异。开始求解变力功是应用“位移微元”与“面积近似”的微元思想,进一步渗透“化变为恒”,“部分和的极限”的思想。其次,求解曲线运动的重力功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直”向“曲”的逼近。必修2教材对“微元法”体现研究过程特征。强调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从近似认识准确,渗透了朴素的哲学思想。

选修3-1编排按照从“力”到“电”最后“磁”的顺序安排,关注“微元法”从力学到电磁学的迁移运用。选修3-1教材首先抓住导体棒的对称性无限分割后可累加的使用条件,将研究对象无限分割为“元电荷”。接着在研究电流强度与安培力时强化了对“电流微元”的理解,同时再次显化运用的关键条件是分割求和可运算。在此部分的教材体系中体现方法应用技能。如推导洛伦兹力公式,电流与磁场的作用等。

选修3-2编排仍然体现方法应用技能。从电磁感应中连续变化的处理方法,一步一步从“线微元”“面积微元”,从实验、理论、实践的环节渗透“分割、累加”的微元思想。endprint

选修3-3编排反映思维方法特征。体现了微观角度、从液体分子到气体分子的微观统计中渗透了微小累积,平均替代统计思想。

选修3-4编排体现研究过程特征。在动力学研究中关注了非线性变化的问题,将不易研究的變力、曲线问题微元化为 “位移微元”,从而化变为恒,化杂为简。此部分对微元法更多关注“线微元”的学以致用。

选修3-5编排体现方法应用技能。此部分着重突出对变力、变质量的变化处理,关注常量向变量的逼近替代思想。

从教材编排顺序上看,对“微元法”建构了较长时间内的学习进阶。学习“微元法”经历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匀加速直线运动到匀加速曲线运动,从恒力到变力,从力学到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从定性到定量,从了解到运用推导、动手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微元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3 依据核心素养目标,确定进阶渗透层级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目标与学生多元发展,确定“微元法”阶段要求为四个层级:

层级一:结合瞬时速度定义案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推导案例,认识形成物理观念,知道研究物理问题的本质方法:逼近思维、极限方法、微元思想。

层级二:结合变力功的图像理解案例与曲线运动中重力功的推导案例,知道“微元法”模型;能对比较简单的问题运用“微元法”获得结论。能体会科学思维中的“化变为恒”“化曲为直”的抽象方法和建构微元法过程的特征。

层级三:能使用“微元法”模型解决问题,能对现实问题判断能否使用“微元法”。能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

层级四:能在特定的情境下,能从“微元法”视角建构、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综合分析各种自然、生活、社会中与“微元法”相关的问题。

1.4 依据学生的认知顺序,确定进阶渗透策略

(1)前认知。学生对“微元法”的认识在小学已经开始了。第一次接触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圆面积的问题求解中,对分割逼近,累加求和就有了朴素的逼近典型的概念,就有了微积分的思想。随后,在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对球和球冠面积等任意图形的讨论学习求解,无不体现渗透着“微元法”的替代思想,所以要注意整合相关学科的认知储备,缓坡前进。

(2)学段序。要依据学段学情,分散教学的难点,确定每一阶段、每一层级的具体学习内容。高一主要从建构角度,从物理概念、公式中反映思维方法特征,理解“微元法”的思想、步骤。高二主要从过程角度,从课后练习、推导中掌握运用“微元法”的过程技巧。高三主要从技能角度,从复习解题、应用实践中学会用“微元法”解决实际问题。

1.5 依据教学匹配原则,确定进阶教学内容

“微元法”各学段教学设计要围绕充分展现微元法的思维魅力,防止教学高原现象。高一浅入浅出介绍“微元法”的思想、思维方法。教学中建议引入用微元法处理生活问题的相关例子,增加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对“微元法”思维的同化与内化。“微元法”不是任何层次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此阶段应轻数学运算技能,重在微元思想的彰显,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适切的调整。高二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更应侧重于微元思想方法的领悟,重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微元思维的训练,选择应用到实际生活的例子,理解微元法的妙用,渗透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直与曲、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思维。如果高一是认知微元思想,高二是明晰微元方法,高三就是注重微元应用。高三复习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哪一阶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设计诸多小课题,合理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进入后续学习的轨道。

2 案例说明

案例(一):瞬时速度的定义关注微元法课堂问题的设置。

1.提出问题:

质点变速直线运动求在某位置的速度?例如:观察一辆电动玩具汽车沿着一条米尺运动。若玩具汽车运动得足够慢,可以用一台数字钟记录下不同时刻的位置。请你设计能测出通过某位置对应瞬时速度的实验方案。

2.讨论质疑:

用提供的数据测量出的是平均速度v还是瞬时速度v?根据近似替代原理,用什么方案、在什么情况测出的平均速度最接近瞬时速度。

3.类比点拨:

小学是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平均切割,无限逼近)

儿童发育期间每时每刻的身高都在生长,如何推测出某岁时的身高值?

此环节设置目的从生长角度切入,理解选择越接近参照年龄时,对应的身高值越逼近真实值。正向迁移对测瞬时速度的方案条件(极短逼近)的理解。

4.建构模型:

从“位移足够小”,构建逼近模型,渗透“位移微元”的理念。逼近模型是微元法最基本的单元——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5.定性描述:

提出从s到s+Δs这段运动过程内,Δs越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差异也就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若Δs足够小时,就可以认为Δs的平均速度就是s位置的瞬时速度。接着,再提出测t位置的瞬时速度的方法类似。正是这种无限分割逼近的方法,可以使原来不易测量的瞬时速度转化为可测量的平均速度,可以使原来较为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简单的过程。

6.数学语言:

v=

当Δt→0时,

Δv=|v-v|→0

v=v

此部分教学设计特别注意推迟判断,鼓励不同见解,培养创新能力、求异思维品质。

案例(二):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或变力功强调微元图像法功能。

1.问题情境:

已知质点的初速度为v0,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的运动位移是多少?

2.小组讨论:endprint

学生展示各种推导方案。

3. 类比点拨:

能否运用图像面积法与逼近模型推导位移公式?

回忆小学如何求圆的面积?生活中的实例同步播送最新动态的新闻画面,它将一个个区域小画面集成大屏幕或地球形状类比。又如由一个个像素集成的数字油画,由千针万线的一小段直丝线积累、绣出的优美画面。年段学生分数段成绩的分布统计图等。

4.建构模型: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的分析入手,无限细分、无限累积,达到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法,叫做微元法。

5.定性描述:微分构建微元,累积统计总量。无限切割微元,图像矩形块累积。

6.数学语言:

Δs=Δv·Δt

同理:

Δs1=Δv1·Δt

Δs2=Δv2·Δt

Δs3=Δv3·Δt

累积s=Δs1+Δs2+Δs3+…+Δsn

7.化归思维:

Δs=Δx·Δy

同理:

Δs1=Δy1·Δx

Δs2=Δy2·Δx

Δs3=Δy3·Δx

累積s=Δs1+Δs2+Δs3+…+Δsn

适用:变化运动过程中横纵坐标乘积具有物理意义。

8.讨论 总结:

建元过程:

微元法的思路是无限分割与逼近,取微元即对整体对象作无限分割,分割的对象可以是一段时间、一个过程,得到“时间元”“过程元”;也可以对各种物理量进行分割,得到如“元电荷”“元功”“元电流”等。 (下转第33页)(上接第29页)

检元过程:

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如时间元Δt、长度元ΔL、面积元ΔS)需要检查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否相同?是否“微元”及相应的量具备“可加性”特征。

累加过程:

叠加域内“不遗漏”“不重复”的完整叠加,通过求取极限,达到向精确描述的逼近。

综上所述,在一节课时间内,让学生学习达到“综合”“运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构建物理思维与研究习惯的培养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有全局的意识,规划的能力,进阶的策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胡进,王家祺.每门学科都可以聚焦核心素养培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7(2):24.

[2]刘成华.运用微元法处理“非线性”变化物理问题[J].物理通报,2011(2):23-25.

(栏目编辑 李富强)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元法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淡水田螺缝合线拟合
浅析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