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通过含水砂层段暗挖隧道施工的影响及控制方案研究
2018-01-22曹军辉李克建刘迎松
曹军辉,李克建,刘迎松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266071)
1 工程概况
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井冈山路—大珠山段)轨道交通工程是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一环四线”中服务西海岸的轨道交通快线,简称R3线。线路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线路起于开发区的嘉陵江路站,经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新区中心区、古镇口创新示范园、董家口经济区,终于董家口火车站。本项目为沿线各重点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及组团间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与地铁M6线、R2线、M1线实现换乘,对引领城市发展,全面支持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快速联系西海岸五大功能板块,通过与胶州湾环线的换乘,实现与轨道交通线网的有机结合。
一期工程正线线路全长28.803km,设车站12座,其中:地下站7座,高架站5座,平均站间距2.55km。设灵山卫停车场1处,出入线长0.782km,全部为地下线,由灵山卫站东端接轨。本文依托青岛市城际轨道R3号线工程勘察一标段嘉年华至灵山卫站区间段,起点位于滨海大道与东港路交汇处,向西平行滨海大道行走,跨越卧龙河后折向西南,紧邻滨海大道至灵山卫公交枢纽站附近折向西行走,逐渐远离滨海大道并入泰山东路,而后沿泰山东路走行进入城区,接入灵山卫站。区间设计里程YCK11+733.7~YCK13+997.1,长约2263.4m。本区间隧道底板标高-22.12~-9.15m,底板埋深12.5~45.4m。
2 依托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主要为滨海堆积区及构造剥蚀区,局部位于山麓斜坡堆积区,地形中间高两头低,地势起伏较大,地面高程4~28m。
2.2 地层岩性
通过钻探揭示,依托工程场区第四系厚度11.7~18m,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全新统海积层(Q4m)、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组成。基岩为白垩系青山群角砾凝灰岩、凝灰质泥岩(KQs),受次生构造影响,部分区域揭露相应岩性的构造岩。
根据本次勘察揭示情况,共揭示了21个岩土层,主要土层包括:
(1)第四系。依托工程场地揭露的主要第四系土层包括: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大致表现为粉质粘土与中粗砂互层结构。
(2)基岩。由于青岛市城际轨道R3号线勘察一标段全长约9km,线路沿线揭露有中生代燕山晚期(γ53)、白垩系青山群(KQs)等多个地质时代的岩层,该区间场地内基岩以角砾凝灰岩、凝灰质泥岩为主。场地受周边断裂构造带的影响,多揭露有挤压破碎带,同时周边基岩受其影响均呈现出在水平、竖向上的矿物蚀变程度不均匀,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匀的断裂构造岩(节理发育带)的特征。
2.3 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勘探揭示情况,影响本场地的断裂构造有积米崖断裂、灵山卫断裂、大岔口断裂,上述断裂带均为沧口断裂的派生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具多期活动的特征。线路在YCK12+395(ZCK12+407)附近通过F2积米崖断裂带,勘探揭示该断带宽,以砂土状、块状碎裂岩为主,局部可见绿泥石、绿帘石化及断层泥砾,断裂带倾角、走向依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及调绘、勘察成果综合确定;受该断裂带影响,近场区也多发育块状碎裂岩及节理密集带,带宽一般5~20m。
3 依托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概况
根据地下水补给埋藏条件及水化学类型等特征,将拟建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为2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区间起点至YCK12+400段、YCK13+550至区间终点段为滨海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YCK12+400~YCK13+550段为低山丘陵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周边既有工程经验及场区环境条件综合分析,拟建场地地下水位综合年变幅约为2.0m。
3.2 水文地质试验及地层渗透性
本次详细勘察共进行了3个孔的抽水试验,初勘进行了3个孔的抽水试验,补勘进行了3个孔的抽水试验,共9个孔的抽水试验。有关抽水成果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抽水试验统计表
本场区第四系孔隙潜水的抽水试验主透水层为含淤泥中、粗砂、中、粗砂,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的抽水试验主透水层为中、粗砂、含粘性土粗、砾砂及碎石。
潜水的渗透系数计算依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公式(8.2.1-3)完整井抽水试验公式,计算模型如下:
承压水的渗透系数计算依据依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公式(8.2.1-1)完整井抽水试验公式,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Q——出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r——过滤器半径,m;
s——水位下降值,m;
Ry——含水层半径,m;
H——自然状况下潜水含水层厚度,m;
M——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h——潜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
抽水试验结果为:第四系孔隙潜水综合渗透系数1.128~40.778m/d,属强透水性;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综合渗透系数0.585~12.359m/d,属强透水性;基岩裂隙水综合渗透系数0.189~1.664m/d,属中等透水性。
4 地下水影响分析与控制方案
4.1 典型地质断面
(1)典型断面(一)。区间通过临河区域典型断面,如图1所示,洞身位于中风化岩层中,但洞顶覆岩较薄,仅为1.5m厚的强风化岩层,上面紧邻强透水性的砂层。施工通过该区域时,在爆破此类上软下硬地层时,极易造成洞顶坍塌,造成冒顶事故,地下水随泥砂涌入隧道。该区间类似工程地质条件长度约640m,是本区间施工的重点难点。
(2)典型断面(二)。该区间通过F2断裂时,同时通过卧龙河附近,该位置洞身部分位于碎裂岩中,岩层上方直接接触第四系强透水性砂层,如图2所示。隧道施工时,地下水极易通过断层裂隙面进入隧道,严重时造成局部坍塌,引起地下水混泥砂进入隧道。该类工程地质条件本区间有多处揭露,也为本区间的施工重点难点。
(3)典型断面(三)。区间隧道洞顶直接位于第四系含水砂层中,如图3所示。该区域隧道施工,采用矿山法极其困难。洞顶极易坍塌,地下水伴随泥砂涌入隧道,造成事故。本区间施工的最难点。
图1 洞顶紧邻砂层典型断面
图2 隧道经过断裂影响带典型断面
图3 隧道洞顶穿越砂层典型断面
4.2 对区间隧道综合影响分析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YCK11+800~YCK12+620、YCK13+550~YCK13+690段主要位于滨海堆积区,局部位于山麓斜坡堆积区,隧道拱顶埋深约13.7~30m,上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粘性土、中、粗砂及含粘性土粗、砾砂,厚4.7~16.6m,下伏白垩系青山群角砾凝灰岩。隧道洞身主要位于角砾凝灰岩强—微风化带,局部位于第⑥层粉质粘土、第⑪层粉质粘土中,受区域构造影响,角砾凝灰岩节理密集带及砂土状、块状碎裂岩较发育,围岩等级Ⅳ2—Ⅵ级。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较大;在局部发育节理密集带及构造碎裂岩地段,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构造裂隙水,受岩体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及汇水条件影响,其水量及围岩透水性差异较大。隧道开挖过程中,岩土层失水后会引起地表沉降、地面建(构)筑物开裂等问题,止水不当极易造成洞顶坍塌,地下水伴随泥砂涌入隧道,造成事故。
4.3 地下水控制方案建议
该区间段地下隧道Y(Z)CK11+800~Y(Z)CK12+440属于典型断面(一)的工程地质条件,建议考虑采用洞内止水帷幕注浆,必要时进行地面高压旋喷辅助注浆止水。Y(Z)CK12+400附近区域属于典型断面(二)的工程地质条件,建议考虑采用洞内止水帷幕注浆,同时加强超前支护,必要时采用管棚。Y(Z)CK13+615~Y(Z)CK13+690段属于典型断面(三),须进行地面高压旋喷注浆止水,同时采用管棚加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对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可考虑改为明挖法或盾构法施工。
4.4 防渗方案建议
根据该区间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条件,建议采用防水型隧道,在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铺设防水板,并设系统盲管(沟),围岩破碎、富水、易坍塌地段可考虑采用注浆加固围岩和防水的措施,二衬应采用防渗混凝土,并应连续灌筑,二衬的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5 施工过程中水位观测验证
5.1 地表止水效果明显
该区间通过含水砂层区域,设计方案采用了地表注浆止水,效果明显,施工期间洞内地下水基本无渗漏,地下水水位,未发现明显变化。观测结果如图4所示。
5.2 洞内帷幕注浆止水偶有渗漏
由于地表注浆条件限制,部分地段采用了洞内帷幕注浆措施。洞内帷幕注浆,是硐室开挖后对后方岩土层进行的,在注浆过程中也会引起地下水渗漏,如图5所示。该区域洞内注浆时,地下水渗漏未能及时控制,地下水在注浆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水位下降,变幅1m,随着注浆的完成,地下水水位恢复,因快速注浆地下水水位出现上升现象。
图4 地表注浆止水区域地下水位观测曲线
图5 洞内注浆止水区域地下水位观测曲线
6 结论
(1)该区间段经过滨海堆积区,地下水控制是本区间暗挖施工的重点难点。
(2)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丰富,地层透水性强。
(3)建议对透水性强且水量较大区域,宜采用洞内止水帷幕注浆,同时加强超前支护,必要时采用管棚。个别地段须进行地面高压旋喷注浆止水,同时采用管棚加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对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可考虑改为明挖法或盾构法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
(4)通过后期施工时局部漏水现象,表明此类地层和洞身位置关系,最好的止水方式为地表注浆,其次为洞内帷幕注浆。
[1] 周念清,魏诚寅,娄荣祥,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探讨评判地铁工程中地下水风险[J].同济大学学报,2011,39(11):1629-1633.
[2] 陈爱侠,杨晓婷,王文科.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2):313-317.
[3] 柴富奇.地铁车站地下水治理方案设计与施工[J].铁道建筑,2012(5):63-66.
[4] 侯贵保,康静文,封雪,等.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工程,2016,34(增):1108-1111.
[5] 毛邦燕,许模,唐万春,等.地铁建设中地下水与环境岩土体相互作用研究[J].人民长江,2009,40(16):49-52.
[6] 黎庶.城市电缆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的综合治理[J].铁道建筑,2008(3):46-48.
[7] 唐传政,彭晓秋.武汉地铁基坑工程地下水问题及其处理对策[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增1):4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