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理念 促进宝鸡市三产融合

2018-01-22孙兆军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宝鸡市全市园区

■ 文 / 孙兆军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3+3+3”发展战略(做好“三绿”文章,实施“三品”工程,促进“三产”融合),着力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积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一二三产业呈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一、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模式

2017年,宝鸡市农业总产值309.8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9元,同比增长9%;全市农民合作社达3761家,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071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0家,年销售收入165亿元;全市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955个,带动农户1.7万户,从业农民人均收入2.01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9 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3.7亿元,为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是拓展园区功能,形成三产融合的“农业+园区”模式。结合宝鸡市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布局分布,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蔬果种植、畜牧养殖、仓储物流和农业科技创新等5大类355个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7个,省级园区40个,市级园区119个,2017年全市园区实现产值40.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1%。在抓好园区生产的同时,宝鸡市在功能拓展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把生产与消费、市场结合起来,使园区从单纯的生产领域走出来,向二三产业延伸。目前,发展观光型园区68个、产品直销型园区36个、综合型园区120个。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三产融合的企业带动模式。出台《宝鸡市推进“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建成眉县猕猴桃、陇县羊乳品、扶风烘焙食品、千阳苹果、太白高山蔬菜、陈仓设施蔬菜6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总目标,引领三产融合发展。全市260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从事农产品加工的227家,占87.3%。

三是开展“农社对接”,形成三产融合的“农社对接”模式。宝鸡市率先提出并推广农民合作社蔬菜生产和城市社区销售直供对接营销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产销对接新途径。目前,全市有80多家合作社开办了180多个“农社对接”直销店,覆盖全市100多个社区,受益消费者65万人,年销售收入2.3亿元。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农社对接”,在全市开设48家蔬菜直销店,日销售额6万元,实现了产销一条龙。

四是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三产融合的“农业+旅游”模式。全市依托农业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农耕文化深厚、生态类型多样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目前,全市有休闲农家1789户、休闲观光农园(农庄)166个,从业人数2.4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2.1万人,年经营收入27.3亿元。

五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形成三产融合的“农业+电商”模式。发展“基地+农业经营主体(公司、合作社等)+电商”模式,市财政安排380万元,选择18个发展较好的经营主体进行重点帮扶,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有5个县和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村淘合作协议。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年加工销售猕猴桃1.8万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猕猴桃电子商务,依托淘宝、京东等平台,年线上销售猕猴桃5000多万元。

二、三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宝鸡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薄弱。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中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不协调、不配套。二是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开发深度还不够。特色还不明显,多以餐饮、住宿、农产品采摘为主,经营形式简单雷同,而农耕文明展示、农事体验、乡情乡韵、技艺传承乃至文化娱乐等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偏少。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一些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中没有得到合理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融资难度大。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抵押资产不足,农业用地抵押贷款还正在试点,贷款困难成为影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三、多措并举推动三产融合

一是加快园区提质增效。实施园区提质增效项目15个,推广园区“五治一品”、水肥一体化、循环农业、“互联网+”新技术。加快全市园区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投入品监管平台建设步伐,扩点拓面,力争实现监管全覆盖。建设“园区+家庭农场”经营试点10个,示范带动全市园区新培育家庭农场100个,大力打造融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二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依托秦宝、华宇等企业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依托老牛、祥和等企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依托齐峰、金桥等企业重点发展果菜加工,在眉县、扶风、陇县、岐山各建果品分拣线一条,建设果品贮藏冷库10万吨;依托太白山制药、西合中药等企业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75%以上,其中粮食达80%,水果超过30%,蔬菜达15%,肉类达20%,乳品达98%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1.7 :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

三是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业特色产业,以优质农产品为起点,向产业两端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加工建基地,围绕基地引企业,双管齐下,双向运行。结合产业布局,以村(镇)为单元建设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精细生产、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单一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到2022年,重点建设200个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导产业在二三产业的增值率达2.5倍以上。

四是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运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业,采取“基地+农业经营主体(公司、合作社等)+电商”模式,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完善农产品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探索“田头市场+电商企业+消费终端配送”模式,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的便捷对接,提高初级农产品和精深加工农产品线上销售率。在淘宝、京东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建设宝鸡馆,开设县(区)地方特产馆5个,入馆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50个。

五是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深入挖掘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优势,构建大型环、带、区休闲游憩地域,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重点打造“一带、一区、三圈、四园”休闲农业,即以渭河百里生态画廊为依托,以眉县、扶风、岐山、陈仓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百里休闲农业产业带;以法门寺、太白山两大景区为依托,沿法汤高速建设宝鸡休闲农业示范区;围绕宝鸡大城市建设,以渭滨、金台、陈仓为中心,建设城市休闲农业圈;围绕周秦文化产业发展,以岐山、凤翔为中心,建设周秦故里休闲农业产业圈;围绕岭南羌族文化产业发展,以凤县、太白为中心,建设岭南休闲农业产业圈;建设陇县关山生态休闲体验、麟游隋唐文化、千阳丝绸之路苹果公园、凤翔六营民间工艺博览休闲农业示范园。到2022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六是发展农产品流通。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在生产基地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陕甘宁(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实现年交易量700万吨,日交易额达6000万元,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通过设计需求链,调整供应链,再造产业链,打造西北地区超级农副航母。加快区域性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新增优势农产品千吨级贮藏设施40万吨。

猜你喜欢

宝鸡市全市园区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