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抓党建 一心一意促振兴
——济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纪实
2018-01-2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清晨的李桥村村委会红色的大喇叭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嘹亮歌声,这是济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驻金乡县鱼山街道李桥村第一书记张本印为激发群众爱党之情,奏响爱党旋律,而专门设置的“早课”。
李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军介绍说:原来的李桥村没有集体收入,是典型的经济“空壳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不强,党员的意识薄弱,道路坑洼不平,沟渠排水不畅,坑塘垃圾成堆,到处是杂草丛生的景象,到了夏季,村民甚至连个乘凉的地儿都没有。
而如今在驻村工作组“一名党员一面旗”的引领下,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更充分,场所建好了,道路修直了,排水沟挖通了,规划做完了,绿化树种活了,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建成了,集体收入过10万元了,村民更满意了……李桥村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发出抓党建“动员令”,吹响建过硬支部“集结号”
“农村穷变富,关键看支部”。按照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建规范提升年”要求,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建设一流支部。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采取集中学习、红色教育、微党课轮讲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活力。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和“党徽在村庄闪耀”活动。让每名党员都担担责、扛扛旗、想想法、干干活,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政策宣传岗,全村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辣椒种植保险上交、新农合保险上交和农作物病虫害药物发放等事务;通过公益服务岗,党员定期出义工,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党员民事调解岗,顺利解决了涉及10多户的农田道路民事纠纷等等。坚持“三会一课”,争做“四个合格”党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重新布置党员活动室,强化精品党建“软硬件”建设,打造党员学习、服务群众新阵地。开展“星级党员”评比,推进党员教育常态化。开展党员“服务星、干事星、好人星”等五星评比,把评星的尺子交给群众,每月用展板形式在党员会上展示出来。
下足促振兴的“真功夫”,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作为市派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张本印,用真心融入农村,用真情“驻”进百姓心田,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建项目、解民需。带领村党员群众对3条主干道路、村内下水道、6处坑塘、9条小街巷和“三堆三乱”等进行集中清理,积极打造党建示范村和城乡环卫示范区;多方争取资金,新修村内中心街和南大街沥青柏油路9129平方米,修建“两沟一壕”排水沟3868米,疏通桥涵洞7处,新建700平方米党建文化广场。投入63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书屋、村级组织和经营性场所。办低保、帮民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挂职鱼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的张本印多次到有关部门协调,为村内植物人患者张文武等11户贫困家庭申请办理特困低保救助,帮助3户村民申请危房改造。送保险、搞义诊。为提高村里群众健康水平,张本印协调市第一人民医院、市脑血管医院专家,到李桥开展“送温暖、送健康”活动,为村民免费看病、发放药品。同时,为村里盲人张翠香等228户办理医疗、大蒜、辣椒等保险,多次帮其清理庭院,晾晒丰收的农作物,得到群众的一致点赞。
打好强经济的“组合拳”,唱好和谐发展的“幸福曲”
班子建强了,村庄变美了,发展经济又提上了工作日程。张本印和村干部一起想办法、出路子,多措并举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强设施,搞租赁。建成村级经营性场所,通过招标,出租给电动车销售商户,集体租金收益1.3万余元;帮助李鑫蒙、李继鹏等群众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建设大蒜仓库,年租金收益8.67万元。促流转,增效益。发动党员李国情、李海军等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10个立体温室有机蔬菜、温室有机水果采摘大棚基地,种植蒲公英、油麦菜、韭菜等,实现收益29万余元。建项目,强经济。发展秸秆深加工项目,协调投入器械厂房资金36万元,通过秸秆回收加工“变废为宝”,出售给电厂和饲养场,为村集体盈利预计收益10.9万余元;配合县里和街道进行三资清理,厘清规范村内6处坑塘,经过综合治理,放入鱼苗8600斤,实现集体收益。
如今的李桥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每名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为李桥村的美好未来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