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变味走样招才引智贵在适用
2018-01-22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人才争夺风起云涌、气势如虹。为争夺人才,不少地方纷纷抛出诱人的政策红包。买房打折、租房补贴、宽松落户、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正成为多地吸引人才的重要抓手。
千金易得,一才难求。各地在招才引智上舍得投入真金白银,敢于打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但也要看到,在人才争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不顾自身实际需求,“装到篮子里就是菜”;有的层层加码,简单以“帽”取人、按“帽子”和学历标价;有的人才政策重复设定,重复享受……
人才流动有其规律性,存在一定的市场秩序。落户、住房、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固然诱人,但从长远看,不足以支撑人才的聚集和发展。人才政策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多方统筹、共同发力,做到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简单靠打“价格战”、拼政策优惠,不顾自身人才市场需求,忽视不同城市的差异化要求,容易导致人才政策同质化,产生资源浪费,重金引来的“凤凰”也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无奈离去。实行短期高强度的激励政策,既可能造成过量人口的涌入,对本地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带来过多压力,也不利于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加剧地区或部门人才的不平衡。
当前人才竞争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是简单发政策“大礼包”,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哪里的体制机制优良,哪里能更好发挥人才作用,人才就往哪里流。招才引智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不能一哄而上,人才政策不能简单砸钱,不能追求“噱头引人”的眼前之便,而要追求“产业留人”“环境留人”的长远之利。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流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差异化引才,精准科学地塑造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使人才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找到发挥才能的最佳位置,让人才与城市相得益彰。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才是引才的根本目的,引才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与本地区发展战略同步推进,使引进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产业与人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鸡与蛋”的关系。做好人才工作,既要善于“借鸡生蛋”,也要善于“孵蛋成鸡”。要“量体裁衣”,以产引才,以才选才,以才促产,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让优势产业成为人才吸附的“珊瑚礁”。要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信任信赖、放手使用,多支持、少干预,让人才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鞋子合适不合适,脚最清楚。”需要什么人才,给什么待遇,应该“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市长”说了算。一些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唱“独角戏”,一把尺子量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出现“引来的用不上、能用的没引来”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为引才而引才”的现象,造成人才引进的虚假繁荣和人才浪费。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引才工作模式,让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用人主体“唱主角”,“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逐步从台前转到幕后,从市场的替代转变为市场的“伙伴”,从重视物质投入转向改善“软件”管理水平,着重为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招才引智不易,留才育才更难。对引进的人才,也要注重培养、使用和发展。倘若花钱出力把人才引进来却不培养锻炼,甚至搁置一边让其“跑龙套”,那就失去了引才的意义。要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训,帮助他们找准自身能力与城市发展的结合点,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发展中。要加大“优苗精培”力度,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大胆使用,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良好局面。要发挥引进人才“传帮带”的作用,带动本土人才培养,打造“永久牌”人才队伍。积极引导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加强合作、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共同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