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区分开来”标准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2018-01-22徐克勤
徐克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保护作风正派、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标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己成为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的必要前提。2016年,国家审计署党组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审计定性判断的新要求,即审慎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审慎区分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审慎区分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因此,广大审计人员要紧扣“反腐”“改革”和“发展”这几个词汇,在“三个区分开来”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职能作用,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本文阐述了“三个区分开来”的内容和意义,进而提出审计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标准。
一、“三个区分开来”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中央出台“三个区分开来”的背景和内容
1.保护作风正派、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标准,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切实做到做出结论和处理意见既严格要求又符合实际。
2.扭转“为官不为”问题,破解“洗碗效应”。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在谈到尽快扭转一些干部“为官不为”问题时,总书记指出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在,干部队伍中存在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突出问题。解决“不能为”问题是一个常态化过程,主要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不想为”问题,根本上要靠干部个人思想的转变。解决“不敢为”问题更迫切和不容易。“不敢为”现象就好比“洗碗效应”,洗碗多难免要打破碗,同样不少干部害怕做得多错得多,最后反而出力不讨好,还不如少洗碗或不洗碗。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来”这一要求是从干部管理角度,破解了“洗碗效应”、解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二)国家审计署出台“三个区分开来”的背景和内容
1.新形势下审计定性处理把握的“尺子”。2016年2月,国家审计署向全国审计机关印发《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审政研发犤2016]20号)(以下简称《意见》),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作为新时期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并以规范性文件下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三个区分开来”标准的提出是国家审计署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具体创新实践,是新形势下审计定性处理时必需把握的“尺子”。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是做好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基础。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理念,是新时期衡量审计工作的“试金石”。《意见》提出“要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
2.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需要。2016年3月16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从目前审计情况来看,制约各项重大改革进程的因素有三项:一是部分地方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不适应;二是一些行业、企业标准不适应新常态、新理念;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规则不改变,改革措施就难以落实,经济社会就难以健康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审计署将按照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好三个“区分”:一要区分主观故意违纪违规,还是过失犯错;二要区分政策法规不完善,还是故意违规;三要区分是改革探索引发的失误,还是以权谋私。要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
3.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2016年5月,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意见》(审办农发[2016]68号),指出要坚持客观求实。要严格遵循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做到“三个区分”,即把推进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推动建立完善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
2016年6月,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意见》(审政研发犤2016]61号)指出:要着力把握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深刻理解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和具体政策措施,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政策意图。要坚持客观求实,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创新工作中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客观审慎地做出审计处理和提出审计建议。
(三)避免对“三个区分开来”的片面认识
“三个区分开来”核心可以用“容错”与“纠错”来概括。这两个方面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审计工作也要防止片面,走向极端。
1.要坚决防止把包容错误理解为不查、少查。“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问题查清查透。当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审计重点从揭示一般的违纪违规,转化为查处经济违法犯罪。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都需要审计人员查阅大量资料、掌握大量经济活动情况。“三个区分开来”是对查出问题判断的基本原则,要坚决防止把容错理解为不查或少查,问题本身仍然是判断的基础,查不出问题,“三个区分开来”就没有了对象。查清查透问题,是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基础。“三个区分开来”不是减少监督、削弱监督,恰恰是进一步提升精准查错防弊能力。审计工作如何做到在人员少、时间短,限定的时间内,精准查出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擦亮眼睛,精准捕捉。要把握规律,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方式方法,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客观规律、经济问题易发多发地带,违法犯罪的常用手法等,发挥抽象和发散思维,抓住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在审计方向、方法和程序上做到精准,带着规律去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把问题查深查透。
2.要坚决防止把包容错误理解为宽处理。“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不放松。全面从严治党仍然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是审计监督最大的责任。要坚决防止把容错理解为从宽处理,“宽容失误”不是“纵容包庇”,“容错”不是“纳垢”,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所以,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审计作为监督工作,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是基础。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案件线索是审计工作的主业,是审计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线索,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才能树立起审计的权威。这不是意味着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计,而是要始终抱着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严肃查处违反刚性和触犯底线的问题。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骗取国家财政资金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以及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违反廉洁从政、廉洁从业规定,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失职渎职等刚性和底线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查处。
3.要坚决防止把包容错误理解为回避矛盾。“三个区分开来”必须立足宏观、从更高层次促进问题解决。“纠错”是“三个区分开来”中与“容错”并列,甚至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容错是一种态度,是对干部的保护,但包容错误不是回避矛盾,在保护干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纠正错误,举一反三,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所以,“纠错”才是“三个区分开来”的根本落脚点。对于审计工作来讲,只有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才能发挥好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功能。重点围绕审计成果的综合开发,在全面揭示问题和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深层次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从体制制度机制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相关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四)“三个区分开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第一的位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标准体现了审计工作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审计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标准体现了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三个区分开来”标准对审计人员把握执法尺度,提升服务高度,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了依据。
“三个区分开来”重大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把握政策界限和重大改革方向;二是及时反映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政策措施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三是如实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政策落实的制度规定,并推动尽快改进完善;四是促进总结完善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定;五是通过微观审计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意见,使审计成果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审计人员如何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审计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改革创新,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改革攻坚中,不仅要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舆论氛围,更要加快形成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审计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以新出台的制度规定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能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旧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要适时总结经验,推动建立容错机制。
(一)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准确判断改革发展中必要的创新举措和应变措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敏锐地发现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对于审计中遇到的一些突破原有制度和规定的做法,要能准确判断是否属于改革发展中必要的创新举措和应变措施。实践中,判断一项做法是否是改革创新举措的根本标准,要看广大群众是否希望、是否拥护这项做法。判断一个新生事物是否是改革创新举措,要看它是否符合改革方向,符合当地实情,能否给广大群众带来切身利益。如果突破现有制度的举措符合改革方向,有利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整合资源、提高绩效、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审计人员就应当支持鼓励,并引导有关部门及时总结完善相关做法。在准确识别改革创新举措的前提下,应当引导相关人员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个人与集体利益、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应重点关注和反映困难,主动反映阻碍改革创新的机制制度和政策法规,推动尽快修改完善。
2.准确区分必要的试错和违法违纪行为。要准确区分必要的试错和违法违纪行为,审计人员应重点围绕决策目标、决策审慎、发展方向和实际后果等方面,辩证、客观地调查取证相关行为。一是主要查看该决策是否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方向;二是主要查看做出该决策前是否评估了风险和损失,难以把握的问题是否履行了请示上级、咨询专家、举行听证等保障程序,是否选择了负面影响和损害最小的作法;三是主要查看发展方向是否和预期一致,是否出现明显阻碍因素;调查成效与预期是否一致,负面影响是否超出预估等。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判断将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分别做出处理。要揭示和反映违法违纪行为,但不能将必要的试错作为问题反映,而要按照试错造成的损害程度分别对待。审计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整体情况较好,成效预期明朗,只是在个别细节上出现纰漏或暂时性的失误,并己尽力补救的情况;应当提醒相关单位和人员对成效预期不明朗,整体出现阻塞,并已经造成损失的情况,建议其尽快评估,抓紧纠错,降低损失。
(二)准确把握干部容错的关键问题
是否容错,容什么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失误出现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利舆论,有可能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和对改革创新者的评价。同时,改革创新者出现失误,按照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习惯思维,难免会对个人前途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营造良性的容错氛围。
1.要明确什么样的错可以容。党政干部容错的11种情形包括:一是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出现工作失误和偏差,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个人、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且积极主动消除影响或挽回损失的;二是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三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或不可预知的因素,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四是在推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五是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因着眼于提高效率进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的;六是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变化,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七是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中,因主动揽责涉险、积极担当作为,出现一定失误或非议行为的;八是在化解矛盾焦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因勇于破除障碍、触及固有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引发信访问题的;九是工作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十是按照事发当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应追究责任或从轻追究责任的;十一是其他符合容错情形的。2013年6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决定指出对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2.要明确容错是认定动机还是认定结果。如果从动机出发,只要是出于公心、出于事业发展和维护群众利益、没有牟取私利的失误都可以容;如果从结果出发,没有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和特别严重后果的可以容。但要注意的是看短期成效还是看更长远影响,如何区分常规性决策与改革创新型决策,特别是如何把改革创新造成的错误和违背程序与规律胡乱决策犯下的错误区分开来。
3.要明确如何认定错误的部门和程序。需要明确改革创新可能产生的错误由谁来认定,是本单位领导、上级单位、行业专家、群众代表还是市场评价,认定错误的程序是由哪个部门发起,包括哪些流程,对具体案例是一事一议还是制定通用标准,是定评价原则还是定具体标准。
(三)促进建立规范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
审计要促进建立规范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划清失职与失误、敢做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为私的界限,为干事创业的干部卸下包袱、打消顾虑,帮助有问题的干部及时纠正错误,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错误,这是发挥其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方面。
1.要促进建立改革创新重大风险的评估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容错认定的程序。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决策效果的滚动评估,强化过程纠偏。在决策实施完成后,要进行决策成效联合评估、评价,定性评价决策出现的偏差,确定责任追究的方式,明确组织责任、实施责任、个人责任或免除责任的相应条款。其中设置责任清单非常重要。如何界定“工作失职”是实行间责制度的难点。实践中,清单制度对责任主体规定比较多,在实施依据、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等方面还没有清晰地梳理。需要科学设置、详细规定行政行为的过错标准。此外,应建立在责任事故发生前对行政行为实行日常监督的制度,追究可能造成事故的失职不当行为,让行政问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坚持有错必纠,如果己发现决策失误,就应重新履行科学论证、征求民意等法定程序,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分解细化政府权力行使的程序、环节、过程、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行使标准、运行流程、监督制约制度。
2.要促进分类制定容错机制的配套实施细则。要按照政府公共决策、国有企业重大改革决策、事业单位服务决策等类别,分别制定容错机制的配套实施细则,在授权体系内进行分级决策、分级评估。公共决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容错制度应分别以民生和民意提升为核心,以竞争力提升为重点,以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为关键点。其中明确谁来容错很重要,在改革落实过程中,如果地方党委、政府出错,谁来容,最重要的是两大主体:群众和上级组织。两类主体由于对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认知可能存在不同步,对于试错的认定有时未必完全一致。当改革造成了损失,这个损失不一定能为群众所容;一些干部产生了“少干避祸”的畏难情绪。要让容错机制彰显效能,需要社会理性的宽容、完善法治的支撑、科学决策的保障这三大要素合力推动。
3.要促进以纠错机制促进完善容错机制。“容”和“纠”要有效结合,容错机制才能奏效,需要纠错机制相辅相成,“容”和“纠”结合起来才能对改革失误或错误形成完整认知。虽然是容错,但也一定要避免重大损失的出现。不是为“容错”而“容错”,不是一句“好心办了坏事”,干部就可以被免责。纠错机制就是这个“控制开关”,保证改革即便出现负面影响,也不会输出颠覆性的后果。改革创新决策要配套建立决策纠偏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行标准、运行流程、监督制约机制等。在风险发生之后,及时有效地启动相关机制和程序,科学评估产生风险的源头、过程及后果,找出原因,确定性质,重新履行科学论证、征求民意等法定程序,及时予以纠正,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为“试错”者留出免责空间。但“容错”并不是对乱作为的宽容,纪律和法律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建立容错机制关键要界定清楚要容的是什么错,应该明确界定“私罪”与“公错”的界限。错误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认识论范畴的错误;二是工作探索的失误;三是纪律法律意义上的错误。有的错误不可避免、可以理解,主要指的是前两种错误或失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免责”,有一些错绝对不能犯,犯了不可原谅。容错机制不能成为免责“马甲”,如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借改革创新之名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等之类涉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如对违反党的纪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或虽未违反党的纪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客观上造成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事故、重特大群体性事件的,不予容错。区分“错”与“罪”的标准,一要看动机,是因客观条件造成的错误还是主观故意;二要看程序,是否有经过科学民主决策,是否经过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三要看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改革方向,是否有法律明令禁止;四要看后果,有无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有的地区明确可以容错的5种条件和8种情形。以下5种符合条件的情形可以容错:①党章党规、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②出以公心、担当尽责,没有为个人、他人或单位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③无心之失或者由于不可抗力、难以预见等因素,不是主观故意的;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经过规定的决策程序或特殊情况下事后及时履行报告程序,不是个人专断、一意孤行的;⑤积极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不是坐视不管、任其发展的。以下8种情形可以视情容错的情形。包括:①在贯彻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狠抓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②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因没有先例、缺乏经验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③在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④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为提高效率进行容缺受理,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⑤在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⑥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因情况紧急临机决断,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⑦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严管理干部中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⑧其他可以适用容错的情形。
(四)借鉴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握好三个方向
“四种形态”与“三个区分开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15年9月份,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调研时强调,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四种形态”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三是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四种形态”的针对对象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体现了抓早抓小、动辄得咎的理念,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要害是抓早抓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重点是违纪必究,治病救人;关键是明确责任、强化担当,形成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
在运用“四种形态”过程中强调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审计人员在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可以借鉴“四种形态”工作中把握好的三个方向。一是处理好“主责”与“专责”的关系。党委肩负着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主责,各级党组织应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使党员干部时时处处感受到纪律的严格约束。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必须协助和推动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做实。二是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既要看见“树木”又要看见“森林”是践行“四种形态”的核心要求。防止把全面从严治党简单理解为处理少数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把纪律检查局限于查办重大案件倾向。因此,要点面结合、综合施治,推进对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监督教育管理全覆盖。三是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抓早抓小是实践“四种形态”的关键所在。“四种形态”划出了管控“量变”、防止“质变”的路线图,监督执纪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对党员干部的问题发现在早、警示在先、处理在小,动辄得咎。
正确运用“四种形态”,既要严肃处理有纪不依、明知故犯的行为和打着改革创新旗号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又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及时澄清党员干部的不实问题,还干部清白。要明确相关的具体情形和政策界限,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应考虑到“改革本身要担风险,创新也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既要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也要正确运用“四种形态”,坚决拔掉“烂树”、治疗“病树”、扶正“歪树”、保护“森林”,不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五)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改进审计方法
审计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改进审计方法,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体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一要坚持问题导向。要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财政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查处。二要加强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要监督检查预决算管理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贯彻落实情况,还要关注财政支出绩效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三要拓宽审计内容。把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自然资源资产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纳入监督范围,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检查政策执行、推动机制完善、严查违纪违规。特别是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在注重查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四要加强和优化审计项目管理。要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在审计方式上,灵活运用交叉审计、上下审计、授权审计等多种方式。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国有资产资源审计、民生审计和公共资金绩效审计为重点,综合运用查账、走访、现场查看、外部调查、审计公示及个别谈话等多种手段,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审计。五要推动法规制度改革创新。对于法规空白领域,要及时推动将成熟的创新举措总结上升为政策法规。重点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提出完善政策法规的审计建议,推动主管部门尽快完善政策法规。要关注影响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及时反映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激发活力、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问题,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六要建立一支善审会思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审计要加强学习,提高分析研判能力。要加强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储备;同时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内容、背景和目的,深刻领会和把握改革方向,了解相关改革的最新进展,真正做到支持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