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分析与探讨
2018-01-22王辉
王 辉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社会性。随着我国财务管理手段、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越发复杂。尤其是新会计制度出台及实施后,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因而,事业单位也应针对当前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核算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目前所构建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陈旧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核算偏离;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多元、信息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与传统会计工作不同,现代事业单位间的业务往来增多,若不能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会造成链条反应,阻碍事业单位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资与建设。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不够明细
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利用得好坏取决于其是否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资产由国家财政部直接拨出,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方面并未细致划分,只是笼统地归为固定资产来建立核算体系,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建立全面完善的核算体系。另外,事业单位库存货物划分与当前新会计制度要求不符,缺乏规范性,存在划分不均的问题,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给财务核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不科学,监管机制不健全
新会计制度实施下,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核算方法,但仍有部分单位采用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将事业单位所有收入都纳入收入范围中。然而,很多收入项目其实不能真正增加事业单位净利润。这种计量、核算方式并不科学,需要事业单位尽快更新。会计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力度不高,造成会计核算工作容易出现遗漏、人为更改等不良现象。应当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机构,既能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利益,也可以降低会计核算部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二、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解决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体系制度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能够获得明确的预算执行状况信息,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多个会计报告附表来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资产负债表的设置是为了能够实际表现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状况,而现金流量表设置则能够让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资金流入、流出单位的全程。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制度
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与新会计制度相符,事业单位应尽快实现资产管理制度的优化。结合实际调整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固定资产内部信息化开放和调剂,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实行固定资产的分类对口管理,财会、资产管理和使用等部门应定期对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在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情况。
(三)更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应尽快采用与新会计制度相符的核算方法。针对以往收入确认、计量、成本核算方式的漏洞和不足予以转变,采取差额计入收入法。同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工作范围也很广,因而,只有将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等核算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监管和督促,避免会计核算人员出现私人更改、以权谋私的现象。在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时,需要选择具有管理能力与会计相关知识的人员,这样才能更清楚从何处进行管理和监督,提升监督管理质量,减少不良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从而确保财务核算工作顺利完成。
三、结论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会计要素更加明细化、合理化,转变了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的情况;固定资产核算得到了优化,增加了累计折旧项目,根据折旧率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充分反映出自身实际财务情况,有助于提高财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效提高财务核算效率。虽然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问题,但是只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推进资产管理制度化,采取新会计核算手段,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完成会计核算基础的转变与过渡,就能够显著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