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个维度
2018-01-22李建良
□ 李建良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理论上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有无实践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将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本文意在绕这些问题谈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诠释
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而要知其所以然,那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本身。
虽然马克思并未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范畴,但是,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其发现者正是马克思[1]601。对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已经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指出这些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如何引起社会革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
在理论上首先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范畴的是毛泽东同志。那么,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把社会主要矛盾看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状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适应或基本适应,二是不适应或基本不适应。如果是第二种状态,则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对抗性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对抗性矛盾就表现为阶级矛盾(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又表现为民族矛盾)。如奴隶社会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抗性矛盾的解决方式就是马克思1859年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描述的“社会革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革命就是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从而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社会基本矛盾如果处于第一种状态,其性质则属于非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解决的方式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但主要是依靠“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来发展社会生产力①。
针对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毛泽东认为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4]213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4]213-214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矛盾状态是适应或基本适应呢?换言之,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呢?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劳动者阶级与掌握生产资料的人民大众总体上是相同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从其性质上讲是非对抗的、有共同阶级基础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当然也存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但主要是依靠“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作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就曾经把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并且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5]116这是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一个思想闪光点,可惜后来未能坚持下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我们党又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一个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且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由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5]108,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渐进的、阶段性的,因而社会发展必然分成带有阶段性特点的若干个时期。根据“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5]107的辩证法,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将随着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而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发生部分质变。这是一个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根据这一基本结论,我们就容易理解,当我国还处于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这样一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当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就必然会发生转化。作为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发展起来以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后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发展起来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②。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还可以预见,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还将再次发生历史性转化。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变化的结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经过近40年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侧面都发生了部分质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党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了我国国情的这一变化。
(一)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变化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矛盾的一方面,就是人民需要层次的历史性变化,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是人民需要层次的拓展和提升。
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就决定我国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阶段,特别是经济大发展的阶段。这是因为,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我国经济仍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所以,党的八大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本质上相同的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尽管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但是,“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6]毕竟,“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601。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2016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了826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减贫成效举世瞩目,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居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达9.42年;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达76.34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等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长期所处的供给不足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7]。
人的第一需要即物质需要的满足并非“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因为这种物质的需要,本质上是“动物的机能”[8]160。马克思认为,只有摆脱了纯粹的、单一的谋生需要,而把这种需要提高到新的水平时,这样的需要才能称之为人的需要。所以,人在“第一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新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认为,这是任何历史观都必须注意的基本事实[8]531-53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直接将这种满足人需要的东西的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9]这三个基本层次。所以,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处于一个从低到高的梯次型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非常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强调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0]8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的共产党人如何面对人民这些日益增长的需要呢?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禁欲主义者,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要尽量缩减、限制或者拒绝满足这些个人需要,相反,我们要努力全面、充分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概而言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因为这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作为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一侧的部分质变。
(二)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表现在矛盾的另一方面,也就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另一个侧面。
如前所述,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比如谷物、肉类、花生、钢铁、汽车等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量过剩;高速铁路里程2.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量子通信、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射电望远镜、大飞机、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成果涌现,等等。这些情况说明,从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已经发生了部分质变。
随着原有主要矛盾的解决,必然产生新的主要矛盾。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的主要矛盾是随着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人民群众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引起的。对这种新的更高层次需要的科学判断和把握,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种人民群众产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概括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世界先进乃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与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也很不均匀,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虽然也在稳步推进,但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差距更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经济领域和生态领域的对比为例来强调这一点。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2]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从收入分配来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而且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也还有不少困难群体,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还不丰富、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发展态势还不够稳固,等等。
总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
什么叫问题?马克思的看法是:“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毛泽东则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4]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正是在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个阶段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的性质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进而制定出了正确的战略及策略,并采取正确的办法,从而最终解决了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对新民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正确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能否解决。正是在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党以这一基本路线为依归,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才迎来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然而,“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66要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党就必须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0]8这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制定发展蓝图的根本依据。比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阶段目标中,都针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确提出了目标要求。在到2035年的目标中,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要大幅跃升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显著增强;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的目标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等。又比如,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在于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总之,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对谋划我国新时代几十年的发展蓝图,更好地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以及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的同时,特别要求我们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认识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两个没有变”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强调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不平衡”只是其关键特征的一个方面,“不充分”是其关键特征的另一方面。仅以经济发展这一“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为例,2014年,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最低值为12736美元,而我国2017年人均GDP仅约9000美元,离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最低值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最低值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仅仅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20%~30%的水平!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紧接“两个没有变”之后,又强调了“三个牢牢”: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是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三是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10]9。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这“三个牢牢”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保持清醒头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将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分为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三项实践活动。参见《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20页。
②这里的“发展起来以前”“发展起来以后”两个短语来源于1993年9月邓小平在与邓恳的一次谈话中的用语。邓小平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7-3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新实践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10/t20171010_1540653.html.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11]中央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8.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