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怀忧患意识粮食安全之“弦”不可松

2018-01-22

黑龙江粮食 2018年4期
关键词:种粮粮食污染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自2013年以来,在极其复杂的“三期叠加”“三高并存”的环境下,我国以改革的雷霆之力,以创新的磅礴之势,谱写出振兴粮食产业的辉煌篇章。

一、砥砺奋进,成就喜人

“天翻地覆慨而慷”。我国粮食改革和发展5年砥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赢得了本质性成就:(1)深化粮改,稳中推进。在深化粮改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制度,构建“四梁八柱”,成功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市场销售+合理补贴”的购销新制度,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2)供给结构,明显转变。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明显,通过市场导向有效促进绿色发展,调整种植、畜牧和渔业结构,减玉米、增大豆、扩饲草、调生猪、提牛奶等都显见绩效。(3)需求结构,逐步升级。居民粮食消费预期不断转变,追求“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保健化、方便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需求结构不断向中高档升级,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相互适应。(4)粮食企业,创新方式。粮食领域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实体企业,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坚持粮食企业组织经营产业化、融合化。(5)粮食产能,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亿吨以上,全国粮食产能已稳定登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试看今日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人口的成就,赢得全球瞩目;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赢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组织,以及全球的普遍赞扬。

然而,我们绝不可陶醉于连年丰收的喜悦,要清醒看到我国粮食“喜中有忧”,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是我国粮食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的需要。在当今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愈来愈暴露,粮食安全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受到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等要素资源的约束力将日益加剧;面临的资源环境代价、国际市场竞争、质量安全隐患等三大挑战日益严峻。从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看,农业粮食生产成本攀升,粮食“价格倒挂”悬殊;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价格扭曲;产销结构脱节,滞销积压严重;国际市场话语权弱小,竞争力亟待增强。

二、居安思危,喜中有忧

然而,在客观看到我国粮食改革发展稳中奋进、成就可喜的同时,还必须居安思危,洞见隐忧,即在一片令人陶醉的粮食安全的喜讯中洞悉我国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在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出现了新常态,在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三期叠加”。即: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由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进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面对“三期叠加”新时期,既要看到我国农业粮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正视面临的深层次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尤其是隐伏的风险。

1、杂音混乱,否定粮食安全。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于农业粮食各种思潮泛泛,存在漠视“粮食安全”的杂乱声音。透过这些杂音可使人感到,既有浓浓盲目乐观思想,也有淡淡悲观情绪。在这些杂乱声音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是否定国内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认为是人们为自身利益“制造出来的”;二是依赖进口粮的思想,认为“种粮不如买粮划算”。关于否定“粮食安全”的看法,茅于轼先生说的最多也最为直白。在2008年,茅先生说:“国家把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面积联系起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许突破是不正确的。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茅于轼:《国外粮食可以养活中国?》)。2011年,茅先生又说:“为什么粮食不存在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其次,对于那些对市场存有疑虑的人或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我们还要回答,历史事实证明,粮食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将来估计还会如此。”“只要商店开门营业,粮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没有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可担忧的。”(茅于轼:《再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杂音不断,加之媒体渲染,扰得人心缭乱。例如,滋生了忽视粮食安全的情绪,说什么“手中无粮也不慌,不找局长找市场”。再如,产生了贪图国外“便宜粮”、依赖进口粮的思想,认为“种粮不如买粮划算”。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虽然土地、水不能流动,但粮食可以流通,“粮食安全”可以购买。这实际上是选择性地规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自产、进口两种资源”“开放型经济”的主次关系。这样简单而不顾长远地将粮食安全推给了“市场”,实际上给粮食安全留下极大隐患,这些混乱的思潮若不澄清,任之泛滥,必然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2、需求刚性增长,种粮意愿弱化。一定意义而言,农业粮食是农民的产业,持续稳定保持粮食产业长盛不衰的雄厚动力源泉在广大农民之中。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居民口粮、配合饲料原料、新型工业用粮等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国产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与此相对照,迄今农村缺乏“种粮人”。这里所说的“种粮人”不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农民,而是指热爱祖国和“三农”、有较高素质、有经营能力、年富力强、献身“三农”的职业农民。当下,这一关系粮食产业兴衰的基础条件却令人担忧。“种粮人”弱势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农村老龄化加剧。据对粮食主产区的调查,农村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6.69%和30.4%的平均水平。二是农民种粮意愿和种粮积极性趋减。“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比较效益低影响和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等“两个积极性”,种粮意愿普遍趋降,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青壮年劳动力的种粮意愿明显低于1980年前出生的劳动力。三是种粮农民“三化”现象明显,即当下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现象普遍发生,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显而易见,目前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粮意愿、经营能力、务农经验等方面表明,作为务农群体的素质呈现弱势,而且目前面临进一步弱化之势。

3、资源约束压力增大,要素条件趋向恶化。土地、淡水、劳力等主要资源构成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要素。然而,我国水土资源、及生产者素质等在总体上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不对称,要素禀赋在总体上呈恶化的趋势。

一是资源总量大,人均数量小。全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在国土资源中,山地丘陵地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宜农耕地不足1/3。截止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5.66万公顷(折合20.24亿亩),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与土地资源类似,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很低。约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16年,我国全年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属于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列。虽然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用水量低,目前全国年均缺水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

二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区结构不对称。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的重心日益向北方地区集中,呈现“北粮南运”格局。然而,我国北方地区人均水占有量仅903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区。其中,黄河区和辽河区两大粮食主产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另外两大粮食主产区淮河区和海河区,更是极度缺水区。作为农业粮食生产命脉的水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突出的非均衡性,结构不匹配性,其表现可概括为“五多五少”的特点:即总量多、人均少;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山区多,平原少。此外,水源和耕地资源分布结构极不匹配,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我国南方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但径流量却高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我国北方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径流量却不足全国总径流量的20%,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重。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本应是农业粮食最发达的主产区,多年来其地位却逐步跌落,甚至连本地的口粮都要依赖输入。

三是资源利用粗放化,浪费污染普遍化。如前述,我国人均淡水、耕地资源短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十分珍惜和节约。然而与此相反,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污染普遍。目前国内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和能耗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和2.5倍。在我国耗水结构中,农业耗水是大头。2016年,农业消耗水量占全国水消耗总量的比例高达62.4%,但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2016年,我国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的四类、五类,以及劣五类水体在河流、湖泊(水库)、省界水体及地表水中占比分别高达28.8%、33.9%、32.9%及32.3%。尤其是我国水体污染主要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严重污染为主,目前,我国受镉、砷污染的耕地面积高达1.8亿亩,其中每年由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总量就达到680余吨。“镉污染”耕地面积达8000万亩左右,此外水源中镉超标现象也很严重。据统计资料,我国7大水系、26个国家管控湖泊中,长江水系中的镉是仅次于汞的重金属污染物,而黄河、淮河、滦河水系的镉污染超标都在16%以上。以污水灌溉农田,导致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受损。

猜你喜欢

种粮粮食污染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