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普法问题调查分析

2018-01-22

法制博览 2018年32期
关键词:普法家庭法律

冯 莹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新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现象,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山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差异、文化水平滞后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普法教育。随之,学校则成为农村中小学生普法教育宣传的主要基地,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也很难具体且有效的展开,从而城市中小学生的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普遍高于农村中小学生。

二、农村中小学生普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学普法工作的欠缺。我们了解到学校是学生们形成法律意识的主要基地,说明学校在普法教育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它应当负起对学生普法教育最重要的责任。然而,我发现小学教师队伍中所配备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法制素养低,这导致小学教师群体中担任普法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较少,而业余教师根本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在授课过程中几乎都是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学,从而也导致学生的法律素养难以形成。此外,也发现该校不重视老师对学生普法教育的工作,老师对普法教育课程呈现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学校对学生普法宣传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第二,学生家长对普法教育的忽视。家庭是每一位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通过调查发现,小学学生的家长在很多时候并未真正履行好一个家庭教师的应有的责任。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是通过家庭了解到法律知识的,一方面是因为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孩子的家庭都位于镇乡,其家庭成员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低,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普遍落后,他们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认为“棍棒底下出好料”,所以经常以打骂、虐待的棍棒方式来教育子女,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不觉中已经腐蚀了孩子的思想,使孩子对家庭产生了厌恶,对父母产生了逆反心理。第三,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性。通过对小学普法现状的调查分析,也反映出在普法宣传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缺乏严重的有机结合,而学校、家庭与社会并未在普法过程中做到真正有效的配合。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定期要求每一位家长到学校对孩子作一定的了解与交流,一方面是为了有利于让学校与家长对学生学习方面有更好的交流与对话;另一方面学校也是为了和家长一起探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需要两方共同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督促学生成长成才。

三、提高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普法教育的途径

第一,完善普法教育体系。完善对农村中小学普法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名教师,他们身上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每一位学生的引路人,在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教师自身更应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还比较滞后,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不具备专职法制教师。提高教师人才引进机制,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法制教育的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毕竟法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具有更好的专业水平和文学功底,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专职教师也能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等,引导每一位同学自主的学习法律知识,所谓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活跃课堂的氛围,将枯燥变为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所以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普法教育的整体水平,聘请专职的法制教育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家庭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阵地,父母更应该主动完善自身的法律素养,主动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引导孩子一起观看法制节目,从而给孩子灌输一些法制思想,也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爱学习的生活习惯。第三,所谓学校教育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园地,家庭教育是品德修养形成的首要阵地,社会教育是法治素养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受着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作为实施普法教育的三个基本途径,这三个途径任何一个出错,可能都将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所以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普法教育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它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只有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才能为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普法教育的成功。

四、结语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纳入宪法以后,我国对普法宣传的力度也随之加大,社会主义法治已逐渐融入到社会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为了实现国家法治的蓝图,应该让更多的人手握法律的权杖,让每一个公民都懂法律、讲秩序、守规矩。

猜你喜欢

普法家庭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家庭“煮”夫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