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家修为 践行十九大精神
2018-01-22王德成
□王德成
儒家修为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即修身;一个是为,即行,对德的践行。儒家修为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汲取其中智慧,对于党员干部践行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
儒家修身内涵对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启示
修身,是儒家修为思想体系的关键和根本。修身,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为“行”“安人”“平天下”创造条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上到一国之君,下到平民百姓,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立足点必从修身开始,正所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但我们必须明确,儒家讲的“身”并非通常的形体,而是“心”。修身即是修心,准确地说是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心是身的主宰,若要修身,必先正其心,心修正到合乎德的要求上来。德是根本,只有心合乎德的要求,才能不为外物所惑,才能有是非善恶之心。君子所谓:“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是说,君子首要的是对道德慎重。有了道德,才有人;有了人,才有土地;有了土地,才有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会使用。道德是根本,财物是末节。管子也认为“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即道德有成就会生出智慧,就能理解掌握各种事物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认为必须以德正心。
儒家修身的内涵,启示党员干部践行十九大精神必须不忘初心。儒家修身的内涵告诉我们,凡成就大事业必须先正心。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践行十九大精神,必须符合儒家的修身逻辑。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明确表明,初心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个初心,是为党、为国、为民的大爱、大德。只要我们党员干部不忘这个初心,就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能展现打动世界、激荡人心的中国故事;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以说,践行十九大精神必须不忘初心。
儒家修身法对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启示
儒家修身法,首要是学习。孔子论述了学习对于修身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的思考徒劳无得,更为严重的是“思而不学则殆”,即面对现实问题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切问而近思”,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对于修身来说,主要是学习人伦道德方面的知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会明白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学,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上达”于道,即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儒家认为,丰富的人伦道德方面的知识,蕴藏在经典之中,因此主张通过“博学于文”,即阅读经典的方式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孔子就承认自己所具备的丰富的道德知识是“好古,敏以求之”得来的,而非“生而知之”,孔子的这种好古精神也体现了其文化自信的精神状态。对于经典的学习,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反复多次地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境界。只有这样,才有前车之鉴,为我们修身总结丰富的经验教训,不重蹈覆辙,建功创业顺遂。
儒家这一学习经典以利修身、建功创业的方法,启示党员干部践行十九大精神必须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党员干部需要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反复学习来准确领会;要像儒家强调的那样,学思结合,多学多想。十九大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来源,党员干部要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挖掘经典著作中深刻的哲理,深入思考与该哲理有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该书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有利于帮助党员干部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有利于帮助党员干部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党员干部要注重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学懂了这些内容,具备了“四个自信”,才能为践行十九大精神夯实基础。
儒家的“行”与修身的辩证关系对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启示
儒家的“行”逻辑包含修身基础上的政治实践和“行”“安人”“平天下”的社会实践。无论是政治实践还是社会实践,均存在如何贯彻儒家道德原则的问题。德是立身之本,“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修身立德对于政治实践非常重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从外在道义上说,“行”是修身的必要手段,“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这就要求“言行”的一致性。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行”均是指道德实践。它要求道德主体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长期不懈地行此“忠恕之道”,最终即可达到“仁”的境界。当然,它必须结合内在的道德修身来进行。尽管修身和“行”的目标均是“仁”的境界,但实际上单靠修身或单靠“行”均不能达此境界。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方可至于“仁”境。由此可见,修身是“行”的前提,而“行”又是修身的条件,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修身,“行”就违背德,而没有“行”,修身也就没必要了。在儒家的修为思想中,“行”是包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及“庶、富、教”等这样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
由儒家“行”与修身的辩证关系,启示党员干部践行十九大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学懂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宣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学懂是宣传和践行的前提,只有学懂了才能在宣传中给群众以正确的解答,实践中才能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深入浅出地向广大群众宣传解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带头面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还要组织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基层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党员干部在践行十九大精神时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加以推进,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确保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顺利实现。
总之,各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汲取儒家修为智慧去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