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018-01-22

法制博览 2018年32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全民观念

潘 虹

中共乌海市委党校,内蒙古 乌海 016000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即以法律为准绳衡量社会生活,以法律为框架规范言行举止,以法律为“指路灯”引导社会发展。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国家现代化,内在要求着法治化的必然实现,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要因素之一就是法治的实现。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纵览国内外各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法制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新的使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法治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必要性。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总结十八以来取得经验的同时,更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法治发展指明了道路。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建设法治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基础,法治观念的树立、端正及增强,是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即增强法治观念,因为法治观念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思想基础,切实夯实这一思想基础,并将其贯穿于依法治国各个领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保障。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全面依法治国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也愈显重要。

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法治文化传承的需要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造就了内涵丰富的中国法治文化,这其中沉淀着许多优秀的法治基因,正是这些优秀的基因,深刻着影响我国的法治发展的进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正视自己的法治传统,才能深刻体会今天中国法治的发展,才能将优秀的法治文化传统,通过去芜存菁继续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因此,要在扬弃中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优秀的法治文化在传承中与现代的法治精神有机契合,共同助力中国法治发展。

(二)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三者相辅相成。国家发展状况如何,与社会的发展态势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在法治建设方面亦是如此。法治社会的建立可以为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夯实社会基础和认同基础,之于中国而言,正如和谐中国的建设要以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前提一样,法治社会的建设同样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基石。而全民守法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与法治社会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民守法的实质在于,使公民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树立起对法治源于内心的尊崇和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以此助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完善。

虽然在1999年依法治国就已入宪,十六大以来,国家也一直在坚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但法治中国的建设还是存在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官员腐败、权利寻租,使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严重的威胁;呼格吉勒图案、陈满案等冤假错案的发生,使公众丧失对司法公信力的信赖;社会分配不均和矛盾加深,使公民怀疑法治的公平正义等等,都成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重大阻碍,而这些的阻碍的归根到底都源于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缺失。因此,增强公民坚实的法治观念和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力量之源,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胜利之基。

(三)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运行发展是否有条不紊,取决于该国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取决于该国在国家治理方面是否具备符合人民和时代要求的能力。法治则是一国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完善的必然内容和法律保障,同时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诺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自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人民需求和时代需要这样解释道:“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段文字很明确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重视,尤其是对法治意识的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新一层面的诠释,同时也提出新要求。这一诠释也不难看出法治与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与推进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成果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来检验。因此,在新时代,高度重视法治问题,既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要结合实际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

二、十九大以来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部署

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为新时代的中国法治建设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而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全面且深刻的诠释,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和要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构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十四条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其中之一。具体有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重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四是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和推进全民守法的重点任务。面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需要,加强统一领导以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性。五是依法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五个方面从纵览全局的角度,依据我国社会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详细地阐述了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也为新时代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法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宪法位于我国法律体系金字塔的顶端,是国家安邦定国的根本大法,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引领着国家安稳、社会安定、人民安居。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有没有树立起来,决定着法治观念能不能树立起来。十九届二中全会在充分肯定现行宪法的基础上,遵循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一规律,依据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机遇新挑战,适时的对我国宪法做出一定的修改。将党和人民实践中创造在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由宪法及时确认并上升为法律,以便更充分发挥宪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这也是新时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的关键一步。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健全关系到国家的整体运行,作为推进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构成。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要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社会法治建设进程。

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在新时代,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会面临诸多新任务新挑战。因此,在依据十九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社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探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前提。人民只有将法治观念真正的内化成为法治信仰,常态性的全民守法氛围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会建设才能持续进行。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重点在于:一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实践和推动,其对法治的态度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态度。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际的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对宪法法律的学习纳入到常规学习和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中,增强领导干部宪法法律意识,使其在思想观念上尊崇法治,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通过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引领人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落到实处。二要重视法治的宣传和教育。普法工作不只是向公民宣传法律条文、解读法律内涵,更需要在法治实践过程中与全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使法治实践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最佳途径。坚决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切实推进“七五”普法全面落实,坚持“以案释法”,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重视高校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法治教育网络。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法治宣传。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二)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要进一步拓宽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范围,贯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通过使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规则的制定和国家的管理活动来实现民主法治,依法共治。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要深化城乡基层组织的依法治理,进一步研究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下城乡基层组织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因地制宜地创建多种依法治理的新形式。鼓励各类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依法自律自治,支持发挥其在依法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共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实现从源头上依法治理。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因此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不可或缺。一是要建立起统筹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法律资源,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法律资源共享和跨区域法律服务。二是要拓宽法律服务的范围,不拘泥于传统的民商事法律服务,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着重提升融资合资、海外合作、知识产权等法律服务需要。注重提升民众日常生活的食品、医疗、养老等法律服务品质。三是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每一个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都能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要提升法律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使法律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加快高、精、尖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保障法律服务队伍的持续发展。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用制度和机制依法推进社会治理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一是出台执法司法便民利民措施。着力解决“立案难”和“执行难”问题,总结立案登记制实施三年以来的经验,根据实践中发生的问题来寻求制度的不断完善。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工作,加强司法保障人权力度。依据社会经济现实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新的诉讼方式,成立专门法院,如知识产权法院和互联网法院,为知识产权和互联网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二是积极推动在派出所、信访等部门和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间的联动工作体系,完善各类调解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多元化地满足社会各界的合理诉求,使人民群众遇事找法,进而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建设法治新社会。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全民观念
全民·爱·阅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可持续全民医保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