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千名干部下基层 服务发展解难题
2018-01-22
深入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下企业进车间破解改革发展稳定新矛盾,走村入户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各级机关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大调研,解难题、办实事。
前不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总要求,山东省委决定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从省直部门(单位)选派1000名左右干部,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和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分别到农村、民营企业、省管企业开展服务工作,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任务。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想其所想、忧其所忧,倾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党的干部;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人民公仆。
山东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
千名干部下基层,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深入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服务期间,实行服务项目制管理,聚焦助力、服务发展的职责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企施策,不参与服务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服务不干预,帮办不包办。
选派到部分县(市、区)的乡村振兴服务队,重点到贫困人口较多、经济发展相对靠后的50个县(市、区),在市、县(市、区)党委领导下,依靠乡镇(街道)、村党组织开展服务工作。期间,深入开展调研,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努力推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选派到部分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分别到17市,在市、县(市、区)党委领导下开展服务工作。期间,以推动落实《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鲁发〔2017〕21号)为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选派到部分省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在服务企业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期间,以推动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鲁发〔2017〕17号)为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帮助协调解决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资本布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键业务拓展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工作中的难题,助力国企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服务期间,服务队成员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服务队实行队长负责制,队长承担对服务队成员的管理服务等职责,健全完善学习、考勤、请销假、工作督查等制度,加强服务队成员的日常管理。服务队中的党员按照规定将党组织关系转至所服务单位党组织,各服务队成立临时党支部,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服务队实行集中办公,其中,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服务县(市、区)、乡镇(街道)集中办公,高质量发展服务队驻市、县(市、区)或企业集中办公。派出单位党组(党委)要主动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与服务队及驻在市、县(市、区)党委或省管企业党委联系,共同做好干部跟踪培养管理服务工作。省财政厅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工作资金。参照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政策,为乡村振兴服务队安排服务资金;为高质量发展服务队保证工作经费。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意义重大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实干意识、攻坚意识,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锤炼党性、提升能力、破解难题,在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中树立新形象,在服务发展稳定中创造新业绩。
一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基层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基层由于缺人才、缺思路、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许多想办的事往往力不从心。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让干部沉下身子,直接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深入访民情、问民意、解民难,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拿不下、推不开、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切实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联系群众,密切关系。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带着问题下去,解决问题上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着力改善民生,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增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激发干部对工作的热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转变作风,提高能力。越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越能够经风雨、见世面;越是任务比较繁重的地方,越能够增胆识、长才干。基层一线是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通过下基层,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可以让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本领。
干部下基层怎么干、干什么?
从机关走向基层,面对角色的转变、岗位的变化,干部下基层应该怎么干,干什么?干部下基层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待,在下基层的过程中需保持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带着责任与担当,问计于民,尽快熟悉基层环境,打开工作局面。
脚踏实地,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干部下基层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下基层不是镀金,不是走程序,而是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沟通、“面对面”交流,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秉持为民情怀,通过脚踏实地办实事、解难题,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下基层不仅要走进去,更要融进去,沉下身子走门串户,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牢记使命重托,坚持眼睛往下看、劲头往下使,真正把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弄清楚,把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弄明白,把影响基层稳定的矛盾隐患摸透彻。要切实防止弄虚作假,破除消极应付的思想,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主动作为,找准问题更要迎难而上。要切实把基层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选派到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干部,要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班子情况以及贫困户的现状、需求、脱贫的困难等实情;选派到高质量发展服务队的干部,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职工的思想动态等情况。对了解到的情况,要作出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对于发现的问题矛盾,不能瞻前顾后、绕道而行,而是要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对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要主动牵线搭桥,多打几通电话,多跑几趟部门单位,争取问题早日解决;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在耐心做好政策解释的同时,要认真思考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发挥后方单位的优势特长,多方协调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路径;对基层隐情隐患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发挥好“雷达”“哨兵”的作用,加强分析研判,提高警觉性、预见性,提前介入,争取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持之以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干部下基层,要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实招新招、给群众带来实惠。单纯地送钱、送物无法解决困难地区的发展问题,要在制度帮扶、资金帮扶的同时,激发困难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想解决办法、找出路对策,推动农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企业打造健康产业新模式,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持之以恒,谨防一阵热闹之后黯然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