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人之模范也
2018-09-08
黎 青/图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这是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的话。
模范,本义是指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型,俗称“模子”。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本部》中说:“模,法也。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引申为值得人学习或取法的榜样。
“师者,人之模范也”,语出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法言》之《学行》篇:“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桐子”即“僮子”,晋人李轨注为“桐子,洞然未有所知时,制命于师也”。大意是,教师以能启迪懵懂之人开智去愚、安身立命为本。努力为学,不如求师,教师是人们的模范。
通俗一点说,老师是什么?是做人的样子、模子。学生跟着老师,首先是学做人,然后才是学知识。孩子像小树,你怎么培养,他就怎么长。
最近我采访了72岁的山东省民政厅退休干部王守琨先生,他自筹7万元,给其恩师唐乐群出了杂文集,又自筹30万元给老师拍了一个纪录片。唐乐群老师有多大魅力,能让学生为之付出这么多?两千多年前,孔子去世,众弟子相约为其守墓三年,而子贡守了六年。当今之世,竟然还有古风之人。
说起老师,王守琨多次潸然泪下。王守琨老家沂水,唐乐群是他在沂水五中上初中时的政治老师。两人深厚感情的背后,是一段特殊经历。王守琨才几个月大时,父亲参军牺牲。7岁那年,母亲改嫁,他成了孤儿。上了初中后,唐乐群对他爱之如子,让他尝到了父爱的滋味。1973年,有个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是唐老师力争,才让王守琨顺利就读。此后王守琨来到济南,在山东省民政厅工作,唐老师也给予了悉心指导。
几十年如一日,唐乐群和王守琨情同父子,王守琨每天都要跟老师联系,问寒问暖。唐老师住院,王守琨像孩子一样陪床。老师去世了,他又开始为弘扬老师的精神而奔走。
让王守琨感动的,不仅仅是唐老师对他一个人好,而是对所有学生都好,他资助的学生不计其数。1964年春,张纯菊同学由于营养不良患了肝炎休学在家,本来家里经济拮据上学就难以维持的张纯菊愁眉不展,唐老师得知后以“人民教师”的名字给张纯菊寄去了30元钱,帮张家渡过了难关,张纯菊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治疗。
唐乐群的学生解超先回忆,1966年2月,他母亲身患严重心脏病,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只得放下农活在家看护。3月,母亲病情继续恶化,本来学习成绩不错的解超先,成绩急剧下滑。“唐老师了解到情况后,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50块钱,说,钱是人挣的,先救人要紧!无奈之下,我接受了。以后父母多次说,一定要记住唐老师的救命之恩。”当时的50块钱,可不是小数,5口之家生活能维持半年。唐老师家庭并不富裕,妻子在寿光农村,为了挣工分养家糊口,大儿子被迫辍学,两个女儿也没捞着上学。有一年,唐老师过年回家都没了盘缠。
《礼记·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育的人,他们的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具有一种感染力,使从学者继其志向,传其品格。唐乐群教育王守琨,王守琨以唐乐群为楷模,做人做事就有了唐乐群的影子。一个小细节足可以证明:唐乐群每天坚持读书四小时,雷打不动,如有特殊事情没读,改天一定补上。王守琨也效仿,传承着老师读书“医愚养心”的好习惯。
唐乐群是寿光人,益都师范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山区从教,后来因工作突出,被提拔为副专员、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但他不改本色,多次跟组织提出要到教育一线去。王守琨说,唐老师刚去世时,作为学生,他有朴素的报恩思想,但随着对老师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觉得有责任把老师的事迹传扬出去,老师的精神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老师是社会的良心。
一个好老师总是那么有魅力。84岁的朱德发先生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951年起,他先后教过小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给博士生讲课。2018年7月12日,朱德发病逝,其同事、朋友、学生纷纷哀悼,追忆他的师德师风。
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得悉朱德发去世的消息,连发两条微博吊唁,他还把自己在2015年对朱德发先生和山师团队写的一篇文章贴在博客上,其中有这样的话,山师这个现代文学团队,现在已成为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我能鲜明地感觉到它的气度、风格:在山师这里,比较少、或者说没有‘名士气’;比较少、或者说没有‘才子气’;也很少学术的‘玩票’或者自娱自乐的东西。这个团队多数的学者,都是比较脚踏实地的,就像农民开垦一块地,播下种子,勤勉地等待收获。几十年来,这个团队给人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有学术的激情,也比较团结。这是令人羡慕的。朱德发先生可以说是山师这个现代文学团队的一个代表,或者说核心。朱先生的人格、作风,显然影响到这个团队”。
被评为齐鲁文化英才的贾振勇教授,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他的《郭沫若的〈女神〉与〈屈原〉》课,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这是山师大第一次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类国家项目。贾振勇从朱老师身上悟到了为师之道,并身体力行:“教师是一个需要讲良心的职业。这种良心要体现讲课精益求精、把讲课升华成艺术、用生命投入。”
贾振勇是朱老师的硕士生,后来又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读硕士时,他经常因为不服气老师的观点而与之争执,导致同学们说他是挨“骂”最多的学生。读博后,这种挨“骂”有增无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次课。“那次不知是我记错时间还是朱老师记错了,中午午休还没醒,就被电话铃声惊醒,接起来一听,他老人家劈头盖脸就说都几点了还不来上课?那时住得近,我慌里慌张跑去时,朱老师书桌上已经堆好了上课讨论的各种材料。为了谁记错了时间,我们争辩了一会儿。可没几分钟,争辩不知不觉就转向了学术,围绕各种热点难题,我们相互‘较劲’。20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得,开始上课时是艳阳高照,下课时已是夕阳西下,中间我们没休息一分钟,没喝一口水。争辩到最后,我们都有些精疲力竭。朱老师向来以不怒自威著称,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威’的后面,是严格与认真,是宽容和鼓励,是对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奋力追求真理的启发与引导,是对学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塑造与引领。他虽已离去,但他是真的依旧活在学生心中。”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也就是说,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碰到,而德才卓越的老师,很难得。《韩诗外传》说:“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唐乐群、朱德发,就是人师的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感召着学生。他们以自身之光泽,点亮学生的心灯。他们离去了,学生还惦念着,因为他们善做“人师”,身正行端、灵魂透明。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乐群老师生前曾发表《说“为人师表”》的杂文,文中说:“不仅教师如此,一切教育者,诸如学生家长、党政干部、文艺工作者等等,都有个‘为人师表’的问题。”我赞同唐老师的观点。克己自律,为人模范,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