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

2018-01-22李佳青

法制博览 2018年20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总书记战略

李佳青

中共天津市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天津 300110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遵从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个人或者小团体意志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将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其能够有序进行。“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和完善与习近平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习近平对该战略进行了分析、完善,使其更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更具推行的空间,分析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十分必要。

一、“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战略的内涵可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进行概括,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国家、社会、党内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保障、监督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结合,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依法治国的依托

依法治国战略的依托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家权力分配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寡头政治和伪民主,我国通过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权力的无限制集中,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只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法”,我国宪法以及其他一切法律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完善的(部分细则由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草拟),换言之,从权力的分配、法律的制订到执行各个环节,我国政治制度都给予了充分保证,这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依托。

(三)依法治国的方式

我国人民政权的建立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工作,“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行,需要来自各个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的共同支持。目前来看,依法治国的主要方式是以宪法为根本,不断优化上位法、完善下位法,并实现各个管理部门架构的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格。以宪法为治国根本,也被称为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在宪法精神下,各类上位法首先实现完善,遵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下位法以上位法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国家管理部门是依法治国的执行单位,在管理中要求以法律作为基本依托,并在检察院的监督下进行具体工作,将“依法治国战略”落到实处。

二、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形成

(一)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初步形成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的“依法治国战略”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的,是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丰富的个人阅历、政治家的长远目光、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作为辅助,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经过长时间实践和分析所得的科学战略。早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总书记扎根民间,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接受劳动人民的思想洗礼,在切实的劳动中,总书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最初形成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即一切国家层面、集体利益层面的行为、政策,都不能过度依赖个人意志,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群众需求、保证群众利益的做法,才是科学的、可行的,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经大会研究、讨论、完善的方案才能更好的代表群众利益,是治国的基础,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战略”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完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岗位上目睹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洞悉了时代发展的未来方向,结合国内外历史和政治局面,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战略”的突出价值。我国曾是大国、强国,但封建社会高度集中的权柄导致了社会发展乏力,我国于明朝中叶开始渐渐落后,而最初重视“法律”、“社会契约”精神的欧洲国家也渐渐在16世纪赶超我国。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社会生活较以往各个时期出现了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并不是某条政令或者几条措施就能彻底解决的。在地方主持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现状和历史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敏锐的意识到,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有序进行,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1985-2007年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依法治国战略”最终走向完善[1]。

(三)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阶段

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次讲话被认为是总书记“依法治国战略”正式实施的开始,该战略实施的基本方向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全面反腐,以反腐工作作为纽带,推动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将“依法治国战略”由党、政府内部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破除此前法治工作拘泥于某一领域的枷锁,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融合在一起,进行多层次、多方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的最终目标[2]。

三、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时代价值

(一)满足治国能力的需要

国家治理是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党、政府治国水平直接决定国家政治局面、发展方向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周边政治局面复杂,国家经济建设任务重,国内人口众多,治国责任大,在这种局面下,依然完全依靠成型的传统治国方略,虽然能够保证国家安定,但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更能使复杂的社会发展态势、多变的社会组成元素被纳入特定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下,这种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吸引外资注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法律给予外企纳税方面的特权。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充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平衡市场竞争关系,又通过法律途径将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给予了相关优化,国家经济更稳定,更加适应时代需求[3]。

(二)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工作环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从保证全体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改革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依然需要来自法律方面的支持,如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分离”、“政企分离”政策,是经过反复讨论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此前部分国企发展乏力的局面得到改善,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使企业更积极的面对竞争,优化自身不足,更好的引导经济发展。该项措施的进一步深入涉及到国企资产重组以及地区甚至国家级的产业结构调整,牵涉面较大,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集中讨论,可以形成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案,为深化改革提供支持[4]。

(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依法治国战略”,并不单一致力于政治变革,也不是专为经济发展服务,而是综合考虑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需要后提出了具有长期价值的发展战略。我国国家建设的复杂性无需赘言,现代化建设牵涉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金的储备、城市规划、社会资源分配、科学技术发展等等诸多内容,这些工作不能再沿用传统时期的方式,避免盲目发展导致的资源、人力浪费。以法治为支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再以及国家执行机关作为纽带,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可以使国家现代化建设处于更合理的轨道上。如人民代表大会决策进行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军事力量,使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现代化发展获取保障。

(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国家建设发展最终的受益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战略”,本质上看也是为了更有效的服务于全体人民。我国人口数目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少数民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被漠视,解放前,云南、西藏等地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为保证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依法治国战略”,通过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将全体人民的权利明确下来,真正实施了人人平等,也真正使各地、各族人民能够通过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果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战略”的最高追求。

四、总结

通过分析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习近平的“依法治国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依托我国政治制度,内涵丰富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是习近平站在历史高度上逐步形成、给出的核心治国理念之一。当前时代必须重视“依法治国战略”,其能够优化治国能力,也有利于深化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战略。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总书记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战略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总书记的告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