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什么》
2018-01-22陈培永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培永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党员干部要讲党性,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并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那么,什么是党性?这是一个有必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讲清楚的重要问题。
讲清楚“什么是党性”,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似懂非懂?总觉得离对它的全面把握有一段距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性”不仅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还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政党的“精神”属性,是内在于政党组织实体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人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政党也是组织和党性的统一体,它既有能够看得见的组织架构,也有看不见的但确实存在着的党性属性。
党性是精神属性,不代表我们就没办法把握它。它是抽象的,但也是有具体所指的,它包含的意思是丰富的,但也是可以清晰界定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主体,党性有不同的内涵。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献,可以发现它总是围绕三个主体而言:一个是哲学理论,一个是政党组织,一个是党员个体。从哲学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党员的党性三个维度着手,厘清党性与人性、个性、阶级性、人民性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恰恰能够让我们系统地把握党性的深刻内涵,解答很多的思想困惑。
真正地了解党性是什么,我们还应该强调,党性是高大上的、崇高的,也是接地气的、生活化的。党性属于政党,体现在党员个体身上,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不能离开物质利益。党性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必须是立足物质利益的升华。我们讲党性,要有真实性,要有可信度,不能只喊口号,不考虑党员干部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就必然出现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问题。
我们要杜绝讲党性走向空对空,理论对理论。令人信服的党性理论,必须面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境况,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身,面对内心深处的观念困惑,不无端喊口号,不空讲大道理,不刻板谈理论,它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党性是什么》这本书是在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