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18-01-22文/李

民族大家庭 2018年5期
关键词:村镇少数民族民族

文/李 智

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习俗的高度浓缩,更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全域旅游的引爆点,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促进了乡村振兴,全面加快了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伟航程,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嘹亮号角,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了大背景、大平台、大空间、大机遇。必须站在民族工作大局和民族地区全局的高度,找准“乡村振兴战略”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契合点、发力点,持续推进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加快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壮大,撬动乡村振兴。

边际与优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资源彰显后优势。就全国而言,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最主要的文化遗存。湖北民族地区10个县(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是由巫山山脉、武陵山脉、齐跃山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区。相对封闭的文化地理环境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群落保存至今。从一定意义上讲,原始就是资源,古朴就是优势。有关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而贫困民族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重合度高达90%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既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又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目前,全省民族地区约有1000多个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原生态的特色民族文化、浓郁淳朴的风土人情,像一块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这一巨大的文化遗存就像沉睡了千百年的“金山银山”,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

需求催生市场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业作为成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也是带动面最宽、产业链最长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不少地方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作为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基本依托和主攻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如利川市以土家传奇、自然风光打造的鱼木寨,恩施市以侗族风情、茶园风光打造的枫香坡,宣恩县以贡茶基地、历史文化打造的伍家台村,来凤县以古杨梅、土家村落打造的杨梅古寨等。据统计,民族地区10县(市)等地旅游收入増长最快的板块就是乡村旅游,并且其规模直逼整个旅游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在大众游、全域旅游时代,依托大景区、大城市、大市场发展以特色村镇为重点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转型倒逼动能优势。就湖北的情况看,民族地区困难,难在缺乏内生动力,难在缺乏产业支撑。不过,一些偏远贫困乡村却依托特色村镇推动片区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用美丽战胜贫困”的成功之路如宣恩贡茶小镇的“一园两区”(国家茶叶公园、商业游憩街区和茶乡度假社区),恩施青云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等。据调查,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全省民族地区近70%的小康村都走上了特色村镇旅游业的发展路子,而全省30%以上的贫困村也不约而同地把治穷脱贫、长富久富的产业锁定在特色村镇发展上。如五峰的栗子坪村,2016年通过特色村镇项目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比2014年增长43%。可以说,抓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精准扶贫,就是抓全面小康,就是抓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已经成为带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政策释放红利优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矛盾,发展仍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国务院连续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在推动实施 “美丽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战略中,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民族地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指明了实践路径,为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强大力量。今后一段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叠加的政策 “红利”,因势利导、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可以说,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交汇点”。

裂变与聚变——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启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近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湖北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树立“科学规划、以点促面、各具特色、整体推进”的思路,先后探索建立了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参与,民族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摸索了“科学规划、统筹投入、突出重点、典型示范、有序推进”的工作路子,按照“抓特色民居保护,促进民生改善;抓特色产业开发,增强发展动能;抓特色文化传承,守护共有精神家园;抓特殊政策驱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方法,建成了“以宣恩彭家寨为代表的文化保护型,以点军区车溪村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型,以宜城王台回族村为代表的团结和谐型,以咸丰麻柳溪村为代表的生态良好型”等四种特色村寨形态,全省49个村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4个村被住建部命名为全国 “美丽乡村”“宜居村庄”;23个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已经成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一大知名品牌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面释放出强大的驱动效应。

一是加快了决胜脱贫攻坚进程。坚持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作为精准脱贫、持久脱贫的治本之策,依托特色资源或者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因地制宜调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或文化旅游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支撑。如恩施市二官寨村、利川市白鹊山村、建始县小西湖村、巴东县牛洞坪村、宣恩县伍家台村、咸丰县麻柳溪村等贫困村,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民宿游、乡村游、康养游,实现了全域旅游深度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和互促双赢,拓宽了产业扶贫渠道。民族地区10县(市)的6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通过“公司(合作社)+民宿+农户”等发展模式,以贫困户提供原生态健康农产品、包装售卖土特产品、直接参与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脱贫攻坚总任务,以乡村振兴统揽传统村落、特色村镇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善。恩施州的86个村寨,公路入户率达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70%以上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以上,宽带入户率达50%以上。同时,在特色村镇建设中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好资源、把绿水青山作为最硬“靠山”,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生态,让特色村寨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佳承载体,形成了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蓬勃兴起、绿水青山保护完好的双赢格局,塑造了美丽乡村新风貌。目前,恩施州28个村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利川市谋道镇正在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三是促进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境内清江主线、核心景区、中心城镇做文章,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作为重要建设节点和精品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圈,实行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开发,既挖掘奇山秀水的自然魅力,又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有景观、有文化、有内涵的多元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2017年,恩施州累计接待游客5132.89万人次,增长1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7.46亿元,增长22.3%。同时,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狠抓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加工业并行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构建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潜力,精心打造出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村镇,让农村“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目前,已建成的165个村镇中,保护、维改和新建特色民居达到5.6万栋。建成文化广场、活动室914个,组建艺术团队67个,培养非遗传承人253人,《嗯嘎女儿会》《撒叶尔嗬》等一批少数民族舞台剧目享誉海内外,较好地推动了民族特色文化特别是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保护与发展双提升的目标。

当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在实现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比如,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离乡进城务工的大环境依然如故,乡村空心化导致的传统民族文化衰弱、自然村落景观湮灭的问题,开发同质化导致的“千村一面、千寨一面”现象和低水平、同质化旅游产品供给过剩的问题,以“出政绩、赚快钱”为目的的地方建设导致的民俗文化向庸俗化、商业化、碎片化方向异化的问题,建设主体被边缘化导致的村民参与度低、获得感少、凝聚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农村改革发展等多个维度发力。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角度看,应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坚持以落实相关政策为第一驱动力,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融合与互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平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在新时代,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如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一要高位推动,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历史经验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能否取得突破、形成气候,关键在于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战略,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发展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专门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重点保护和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00个和特色村镇200个,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面对新机遇,应当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达标验收后最大的帮扶接续政策,提升到省级战略层级,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间节点和工作标准,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镇建设纳入全省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总体布局,同步编制,同步研究,同步推进,同步验收,确保民族地区农村跟上全国农村的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二要文化铸魂,在传承创新上下功夫。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底色是多元一体文化,开放包容、团结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其基本特征。要把挖掘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作为民族地区特色村镇的铸魂工程来抓,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全面开展特色村镇民族文化资源普查、制定保护传承方案,出台立法保护措施,建立传习基础和生产性保护中心,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使传统文化展示具体化、形象化、项目化。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建筑、歌舞、饮食、服饰、节日文化的内涵,打好“土(乡土气息,)、野(原生态)、俗(风俗)”三张特色牌,通过综艺节目、民俗活动、网购平台现场直播等各类创意宣传方式,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走一条“优势产业‘塑形’”,民族文化‘铸魂’的特色振兴路。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覆盖到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速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要政策驱动,在市场运作上下功夫。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加大投入是关键。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增长速度慢,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借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做足“市场+特色”的文章,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方式,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打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之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政府在规划引导、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上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以民族专项资金为牵引,采用PPP、市场化服务项目等融资模式,补齐各类设施和服务短板,夯实产业基础,提升特色村镇对人口与经济的承载能力。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要跨界融合,在培育新动能上下功夫。民族文化、生态和旅游三者融合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要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保证一二三产业融合,保持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必须着眼供给侧进行多产业跨界融合,立足村镇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等要素,打好民族牌、特色牌、文化牌、生态牌、休闲牌,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基点,打造出最佳个性精品,克服村寨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强化旅游、文化、社区功能混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镇五区”建设:即以村镇集镇为核心,建设生态田园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研学实训区、健康产业集聚区和旅游观光休闲区,形成宜居的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确保特色村镇产业链的内生活力。依托大城市创新资源,强化先进技术、创新创业者、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培育村镇经济新动能和就业新空间,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将美丽生态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有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这“特色”里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文化底蕴,既有产业特色,又有旅游资源。既然是村镇,追求的应是“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把“小”特色做成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精品文化,赋予一座村镇新的形象、新的活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远方”。

猜你喜欢

村镇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