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县林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建议

2018-01-22李桂盛江立秋余文胜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婺源县婺源天然林

李桂盛,江立秋,余文胜

(婺源县生态林场,江西 婺源 333200)

婺源地处赣东北,是赣、皖、浙三省交界之地,区划面积2 967.78 km2,是江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黄山山脉古徽州板块生态功能区重点组成部分,被江西省政府划定为“五河一湖”的饶河源头保护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1]。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为16.8 ℃,年均总降水1962.3 mm;中低山与丘陵区地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最高峰擂鼓尖1629.8 m,西南部平均海拔100~150 m,最低点河床海拔33 m;境内河流总长460 km,流域面积2621.9平km2,河流水质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

1 林业生态现状

1.1 丰富的资源 [2]

婺源全县活立木蓄积1819.6万m3,森林面积23.3万hm2,森林蓄积1815.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2.64%。婺源县有着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8.1万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77.8%;蓄积1510.7万m3,占全县森林蓄积的83.2%。其中天然阔叶林面积10.7万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46.0%;蓄积1033.9万m3,占全县森林蓄积的56.9%。境内有维管植物约2400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5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91种;有调查记录的鸟类302余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53种,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7种。

婺源县水域面积0.5万hm2,占全县总面积1.79%。其中河流面积占水域面积的56.41%,水库面积占水域面积的33.64%。建有江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东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湿地的典型代表,公园面积346.6 hm2。

1.2 完善的保护

县区内划生态公益林10.3万hm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6.6万hm2,省级公益林3.7万hm2。天然商品林管护面积6.7万hm2。保护面积达17.1万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73.7%,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6%,保护面积远远高于《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30%的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小区19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

婺源林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婺源民众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而朴素生态保护意识,婺源人自明清以来,就极其重视来龙山、水口林、风景林等森林的保护。800多年前,婺源县令专为朱熹在文公山上立的一块“枯枝败叶,不得挪动”的禁碑清乾隆五十年(1785)婺源汪口村《严禁盗伐汪口向山林碑》:“乡骤族而居,前籍向山以为屏障,但拱对逼近削石岩,若不栽培,多主凶祸,以故历来长养树木,垂荫森森。自宋明迄今数百年间,服畴食旧,乐业安居,良于生乡大有裨益”;1987年封禁170万hm2阔叶林;1993年建自然保护小区;1994年获“世界科学和平贡献奖”,被誉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3];2005年实施天然阔叶树全面禁伐,较国家政策实施提早了12年)。

1.3 突出的产业

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婺源,生态优美,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建设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县。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婺源县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4],门票收入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婺源绿茶、婺源皇菊、中草药、山茶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渠道受限,森林质量提升不乐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面积人工租山造林时没有注重良种选用,培育过程中没有注重科学经营,人工林产量低下;收益时,土地所有权收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加之由于禁伐限伐等保护力度持续增大,婺源林农直接从林木上获取经济效益低下,特别人工公益林及公路沿线与景区景点人工用材林的禁伐限伐,直接影响了林农及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婺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财政尚不能反哺林业,林业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财政项目,且生态补助标准低。投入不足,及林业科技、森林经营难以满足当地生态建设的需求,导致人工林迹地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质量不高,一些林沿灌木林地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2 资源保护形势严峻,林业工作重心调整不到位

2005年区域内采伐证发证采伐量达18余万m3,2014年只有6.2万m3,2020年将全面实现商业性禁伐,都给林业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一方面采伐服务管理和林业执法大为减少,林业工作重心转移到造林和保护方面,使得资源保护形势更加严峻。大量禁伐的天然林正进入森林抚育和科学经营阶段,由于受到物种间相互压制,一些珍贵阔叶树种,如刨花楠、润楠、闽楠、浙江楠等野生群落,存在群落消亡的可能,大量酸枣、壳斗科树种材质和经济价值,将受直接影响。区域内乱砍滥伐时有发生,重大林业案件偶尔发生,一些林权所有者没有阻止和报告违法行为的发生;松材线虫发生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处置难度持续增大。另一方面社会对林业服务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同时对林业部门提供的乡土良种壮苗的品种和质量(速生、珍贵、彩色)都有更高要求,林业工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3 建议

3.1 开展生态救助,明确生态损毁法责

《森林法》第十一条明确“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建议明确林权所有者——特定的公民,在没有及时更新造林或森林抚育间伐时,林权所有者必须同意当地政府有权以租赁的方式,安排相关单位(个人)替代其履行相关义务(无偿或租赁)。对林权所有者明知其资产未经审批受到损害时,没有行使阻止或报告权利义务时,林业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所得,或进行相应处罚。

3.2 开发手机APP,服务于基层林业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将成为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源动力。公民意识所特有的预期性和前瞻性,则形成推进制度变革的根本驱动力”[5]。如今农村每家每户每个青壮年劳动者都有智能手机。利用手机APP,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为林农与基层林业工作者提供林业信息的交互平台,同时为林农提供各种林业便民服务。

3.3 各司其职,加快森林质量提升

按照“轻中度退化保护建设措施: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培育→促进正向生态演替的生态保育。人类可以在充分认识天然林形成与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和利用天然林资源”[6],林业主管部门在积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天然林资源培育、经营管理措施研究投资力度,林业科研院所为社会提供多种优良珍贵树种的繁殖、栽培技术和经营模式。婺源当地政府要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林业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平台,营建珍贵树种良种基地。

提高森林质量已成为林业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正向干预”的政策性扶持力度,理应成为当务之举。婺源一方面要加快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森林质量的彩化美化珍贵化建设,更要加快“正向干预”占婺源森林面积77.8%的天然林,免于婺源天然林走向衰败,从而为国家提供大量珍贵的战略资源。

3.4 多方争取,实现生态经济均衡发展

一是国家层面加大对生态保护区域经济的补偿,将婺源列入天然林“正向干预”的政策的试点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当地生态持续健康发展,以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精神;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努力探索,开展婺源县西南区域天然阔叶林和野生动物观光旅游,发展高端天然阔叶树果实采摘品偿、狩猎旅游;三是面向广大林农与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积极搭建基层林业生态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拓展生态保护区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当地生态决策的空间,促进当地生态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婺源县婺源天然林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以旅游业为引导的乡村振兴经济策略研究
关于婺源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化保护研究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明清以来婺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