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现金为王”的日本企业
2018-01-22沐兰
沐兰
一家蒸蒸日上的中国公司收购了一家日本公司,被收购的公司有六个日本大公司股东。为了向股东们示好及感谢,中国企业给了日本股东们两个选项:收购款全现金,或者一半现金一半折合成公司股份。负责这个项目的中国同事跑来问我:“你猜猜日本人选的什么?”我淡定地回答,一定全部选择要现金。同事很惊讶,他说:“收购他们的这家公司实在非常有名,而且我们都透露了股份半年内至少增值两到三倍,可是全部六家股东仍然选择了拿现金。”这一点儿都不稀奇,日本企业对现金简直是到了“执念”的地步。
生活中,我们都明白现金的重要性。你拿着房产证去证明你坐拥千万豪宅,也并不能换来一碗普通的牛肉面。我刚入行做VC(风险投资人),老板教我两条金律我受用至今。其中一条就是:看好现金流。老板说:“现金流真的是你妈妈吗?不是,现金流比你妈妈还重要。”入行十余年,我见过的死了的企业,几乎都死在现金流上。
我算是好脾气的投资人,几乎没有跟被投企业红过脸。但经常会有气得跳脚的创业者跑来跟我说:“公司没钱了。”不管你有多少资产、多少应收账款,公司银行户头里没现金就没法发员工工资。中国CEO们经常“一不小心就把钱花光了”,日本的公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日本企业家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叫“经营安全期”——公司的现金储备要在没有盈利并且不裁员的情况下足够存活半年以上。据说大名鼎鼎的日本京瓷公司的“经营安全期”是七年。也就是说,京瓷公司不赚钱、不裁员也可以运行七年,难怪京瓷的稻盛和夫被尊为“经营之神”。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一半的企业持有净现金,通俗地说就是这些企业手头有多余的现金。可能大家对这个“一半的企业”没什么概念,对比一下,美国只有20%的企业有净现金,英国大概是15%,澳大利亚是10%。
我最近遇到一家日本互联网公司想出售,这家公司的股东真诚地说:“这几年业绩不如以前了,行业也不景气,咱们也不谈什么估值了,就按公司现在账上的现金为基础谈价格吧。”我问账上还有多少现金,股东吞吞吐吐不好意思地说:“最近实在经营得很不好,公司只有折合一千多万人民币的现金了。”
还有一家有名的日本企业最近和我交流比较频繁,想在中国做投资。聊得比较深入的时候,对方给我露了家底,账上可以用于投资的现金只有35亿美元,还慎重地问我,这样的现金储备够不够。我的内心独白是:你在逗我玩吗?请注意,这35亿美元并不是这家企业的全部现金储备,只是企业的投资部门可用于投资的现金储备。
不得不承认,日本公司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有钱得多。就算过去三十年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这三十年里的绝大多数时间内日本也保持了全球GDP第二的位置。现在,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我们毫无疑问拥有了卓越的实力。但我频繁接触创业者的经历告诉我,我们的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还有很大的学习和进步空间。
日本企业的现金是怎么来的?无非开源节流。开源,得益于日本企业的高利润率。统计显示,日本企业一直占据全球利润份额的10%左右。举个例子,假如一件商品的总利润是500块,那么美国赚了300块,欧洲赚了125块,日本赚了50块,而亚洲的加工厂仅仅赚了十几二十块。产品科技含量越高、行业链条越处在上游的公司,利润越高越稳定。日本在过去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这样的利润率,欧洲则从30%下降到了20%。
节流就更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就是不花钱。日本公司很少给股东分红,公司所有的投入都是谨慎又谨慎。如果说一些中国创业者花钱毫无规划让我吐血,那么日本企业的不敢花钱也一样让我抓狂。企业要扩张,哪能不花钱投入呢,可日本企业就是认死理:不花钱。我投的一家日本APP企业,一直控制市场推广的预算,最近兴奋地来跟我汇报说,每日登录人数达到了2万。我告诉他,我们在中国市场推广效果的预期都是以百万计数。CEO大为震撼,回去痛定思痛后又来跟我汇报,说他决定“疯狂”一把,每天拉1500个新用户。
至于前面说过的那家35亿美元打算投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已经观望十来年了。这十来年他们错过了多少机会,倒是每年记得把“投资中国”的预算累积起来,就是不花,这35亿美元就是这么攒下来的。
日本社会也意识到过量资金积累限制了企业发展,日语里称为“利益剩余金”。也曾有政治家主张对“利益剩余金”征税,旨在刺激再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不了了之。除了民族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谨慎与忧患意识,最重要的还是当年泡沫经济破灭时大批企业死亡留下的痛苦烙印。中国发展速度太快,不少创业者一融资就是百万千万美元,很难忍住不挥霍。
我时常想,中日企业要是可以互相学习,中和一下该多好啊:中国企业家向日本企业家学习对现金流的珍视,而日本企业家也应该学学咱们中国企业家的勇气和魅力。
(摘自《财经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