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最美交通引领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以普洱为例

2018-01-22吴咏星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处长

创造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城普洱交通

吴咏星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处长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协调持续发展的模式。普洱是国家发改委2016年确定全国首批58个、云南省2个产城融合示范城市之一。2018年10月,笔者到普洱市一区三县,就这个经济总量不大、工业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不高、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潜力巨大的地区如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以最美交通引领和助推普洱产城融合进行思考,形成如下报告:

一、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城市是普洱市绿色发展跨越的重要路径

(一)普洱是云南最具自然生态和民族特色的地区

普洱市地处云南西南部,与老挝、越南、缅甸相邻,辖1区9县,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山起伏、江河纵横,山地面积占98.3%,是“世界茶乡”。全市有佤、拉祜、哈尼、傣、彝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和边地文化。

普洱是国家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十八大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2.3%,高于全国、全省4.5个和1.2个百分点,人均GDP实现翻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三产比重由2012年的30.8:36.4:32.8调整为13.8:38.3:47.9。2016年,全市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151.27亿元,比2012年增长71.47%。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示范城市建设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是普洱发展的特色

“十三五”期普洱市是实现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机遇期,全市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夯实“五大网络基础”,建设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智能产业四大新型产业,着力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把普洱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跨越发展的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实现普洱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发展实际,普洱对目前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构建全市“一核两翼三带”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以“思宁一体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龙头带动区。加快思茅、宁洱城市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景谷、墨江、江城、澜沧等城市协调发展,拓展提升普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聚集力和带动力。“两翼”以景谷、澜沧两个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为两翼的辐射发展区。北翼包括景谷县、镇沅县、景东县;南翼包括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三带”以沿边开放经济带、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哀牢无量两山经济带为纽带的协同发展区。

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普洱市为全国产城融合试点城市,以“思宁一体化”来推动产城融合试点示范。思宁一体化地区既是产城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区,也是普洱市发展的核心区,因此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成为助推普洱“一核两翼三带”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的重要抓手。

二、普洱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独具特色,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的特点

1.绿色发展、生态立市。普洱地处低纬度、中海拔地区,气候宜人、人口密度不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被誉为“天然氧吧”。

2.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优势,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17条通道,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中心位置,西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融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东连滇中城市群并衔接长江经济带;示范城市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昆曼高速公路与昆曼铁路贯穿其间,具备进一步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有利条件。

3.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市辖9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佤、拉祜、哈尼、傣、彝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

4.政策机遇、助推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落地普洱和国家发改委支持普洱建设次区域国际中心城市,多重政策的叠加为普洱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创造了难得机遇。

5.品牌影响、城市提升。普洱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圆满完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改革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产城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思宁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一心两廊两通道两组团”发展空间,一心:普洱主城区;两廊:环绕普洱主城区外围构成一条城市绿化生态走廊、思茅河生态走廊;两通道:以昆曼高速公路为主构成的城市南北和连接宁洱片区和木及河片区工业组团的城市东西快速通道;两组团:木及河片区工业组团、宁洱片区工业组团。

2.产城融合,城市化率逐年提高。2016年区内城镇化率为58.3%。随着“思宁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带动城镇布局、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住单元数量增加,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逐步提升。

3.以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打造产城融合的新亮点。澜沧、孟连、西盟县以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民族文化为基点,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优势,围绕景迈山“世界茶源”,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以“普洱茶”为品牌、民族文化为支撑,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小镇。强化澜沧拉祜文化、西盟佤部落文化、孟连边地土司文化旅游品牌,保护和传承好特色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传统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传统农业产业,一县一业、一业多品,打造新兴牛油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普洱(勐阿)边境贸易加工工业园区,构建滇西南重要的边境贸易加工门户,形成外向型的产业基地。

(三)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

1.产业不强,发展滞后,结构不优、规模小,融合不够、体量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突出,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2.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程度低,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特,把好资源转化为好经济好发展的动能不足。

3.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交通运输方式单一,3个县不通高等级路,70%的县不通高速,公路通达水平低,服务功能弱,能源、水利和市政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4.区域间资金、技术、人才争夺激烈,大项目支撑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压力增大。产城融合示范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三、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以现化化最美综合交通推动普洱产城融合发展

普洱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普洱产城融合发展需遵循的指导原则,一二三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是普洱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现化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是推动普洱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也是发展中的短板。根据普洱综合交通基础薄弱、欠账多,支撑作用不显著的实际,建议以最美综合交通发展来推动普洱产城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四个坚持引领发展、五个推动助力发展、五个强化保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普洱交通的跨越发展来助力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建设

1.坚持以最美交通来引领普洱交通跨越发展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省份,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这既是对全省的要求,也是对交通行业的要求、对普洱市发展的要求。建设最美交通,这一理念初始于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落脚在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从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到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新要求。如果说互联网+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发展的3.0阶段,那么美丽交通是交通运输发展的4.0。未来最美交通运输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还将成为发展的新动力和引擎。

建设最美交通,普洱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神奇壮美的自然生态,最有条件在全省实现并跑和领跑。最美交通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建设最美交通首先是基础设施要强、要成网,实现高效对接、长寿、安全、智能、绿色、综合。要按照设施美、出行美、景色美、人文美、服务美、管理美的要求,提升综合交通基础服务城市和产业的水平。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即广泛运用新技术,提升综合交通的现代化水平,又发扬历史、民族、红色、跨国等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既要推进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化,又要突出地域文化生态特色。最终推动实现快与慢的统一,形成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的快进慢游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让出行者体验“朝夕之间,跨越寒暑,游遍南北”,也会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独具匠心”的所得。

2.坚持用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必须树立“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强化规划研究,突出布局引导,要实现交通发展从传统需求导向型供给向供给引导型转化。产城融合要将交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交通不能仅仅跟随城市发展,而应引领城市发展,沿着交通走廊来发展城镇、产业,通过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来引导城市和产业发展。

3.坚持加快构建 “快进”综合交通方式

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综合交通建设,要加大民航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普洱“无”铁路的问题,全力推动“能通全通”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县县通高速,实现各县区、产业聚集区、风景特色城镇有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推进综合枢纽建设,实现零换乘、无缝对接,提升现代化水平。

4.坚持城乡客运一体化引领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城际、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解决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等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问题。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客运网络,加大客运枢纽场站及农村客运站点的建设投入,建立均等化的城乡客运服务,使农村与城市居民享受均衡水平的出行与公共服务,促进农民走出乡村,走向城市,为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提供均等的服务。

(二)提升普洱最美交通“慢游”服务体系,与产业城镇融合发展

1.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研究,创新建设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路域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扶贫。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生态选线环保选线,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最大程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针对地方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历史文化悠久丰富、自然生态神奇壮美的特点,在公路规划建设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生态理念及文化元素,打造“会讲故事”的美丽交通。用经营的理念提高交通辐射范围内文化旅游、城市、产业等的经济价值和扶贫价值。

2.推进最美交通与自然生态融合发展。坚持与特色资源的统筹发展。要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具有通达、体验、运动、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鼓励挖掘“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交通遗迹遗存。重点解决大部分公路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交通通行功能,强化服务设施设计、景观环境保护、个性化旅游标识设施,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一批“自然生态廊道、民族风情廊道、历史文化廊道、地质地貌廊道、滨湖滨江廊道、通边达关廊道、科普探险廊道”等特色风景道。

3.推进因地制宜建设主题交通线。结合国省道改造及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每县至少打造1条和资源富集、人口密集、旅游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重点打造的思路,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在路侧空间富裕路段可设置驿站、房车营地、观景台等设施,并根据需求增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设施;同时,要对通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等旅游景点的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扶持。

4.推进在建的高速公路景观廊道和复合型主题服务区建设。普洱市要充分利用“能通全通”工程,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中,路域自然与人文资源富集,旅游开发潜力很大,可选择具有资源典型性和景区通达代表性的思澜高速、墨临高速、芒市至孟连高速西盟段、孟连段等高速公路进行打造,使其成为传承路域历史、弘扬特色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速公路景观廊道。推动服务区转型升级,建成特色功能服务区,打造现代物流。

5.推进合理建设或升级改造大型公路桥梁观景台。结合普洱市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知名跨江跨谷大型桥梁较多的特征,在已建、在建及规划建设的公路中,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在具备借景观景条件的大型桥梁两端,要合理规划建设或增设桥梁观景台及观景服务设施,建设知名大桥观景台,使其成为领略桥梁风光、展示桥梁建设辛路历程和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景点。

(三)构建最美交通与产城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1.强化政策保障。由普洱市政府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保障最美交通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顺利推进。

2.强化示范引领。结合国省道和乡村公路建设,以“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打造乡村主题公路旅游线。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公路交通旅游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精准扶贫。

3.强化资金保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采取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金融机构与项目的深度合作,通过融资授信、优惠贷款、股票发行等措施,筹措交通与产业发展资金。

4.强化用地保障。在落实国家土地使用的大政方针前提下,整合旅游和土地资源,创新用地形式,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确保建设用地。

5.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媒体宣传、专题培训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推进融合发展、助推产业扶贫、把美丽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等方面统一思想认识。

猜你喜欢

产城普洱交通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