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前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论著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维度
2018-01-22和军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和军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对马克思思想历程的认识和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关键之一。
马克思的一生从1818年5月5日到1883年3月14日。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一生生活的艰难,在欧洲多国辗转流动。在恩格斯的帮助下,马克思的生活有所改观。就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成长来说,现存马克思手稿中的中学时期马克思的作文体现出马克思少年时代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马克思思想十分强的逻辑性维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在伦敦首会,之后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开始了他们长达40年的合作和友谊。马克思生前发表的大量文章主要是在当时的莱茵报、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上的评论性文章。从马克思的著作来看,生前出版的著作有四部:《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第一卷)》。
这些文章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不仅从事理论批判,而且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批判现实的不合理。也就是因此,莱茵报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查禁,德法年鉴只出了一期,马克思被迫流亡异国他乡。在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也体现出理论研究的严谨,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和探索,是他晚年研究的重点。
《神圣家族》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问世,该书的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一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书中对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观点作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和论述了物质利益和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肯定了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在《<神圣家族>一书摘要》中指出,“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转到新的思想领域”①列宁:《<神圣家族>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列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明确地强调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充分的、直接的理论准备。
《哲学的贫困》1987年出版,马克思写这一著作是有针对性地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中的观点。该书批判了蒲鲁东那种用黑格尔哲学的形式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非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深刻指出了蒲鲁东哲学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历史性。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②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梅林说,《哲学的贫困》“是一本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论著”③梅林著,樊集译:《马克思传》[M].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38页。。
比起上述两部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第一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分析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人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人的解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可以说是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含两卷,第1 卷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一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1888年恩格斯在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首次将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该书的附录发表。恩格斯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是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的,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导言》是作为该《手稿》的一部分。《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K ·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①【意】马塞罗·默斯托编著,闫月梅等译:《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著作,但又是一部他生前未完成之作。除了《资本论(第一卷)》是在马克思生前出版以外,《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手稿中作为《资本论》第四卷的内容,后来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三卷本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别出版。②秦勇主编,杨慧副主编:文化产业专业阅读书目体系 第1版[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22-23页。
马克思在晚年发现了他所不熟悉的两大领域对他的研究十分重要。这两大领域就是东方和古代——俄、中、印以及前资本主义。《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是依据英、法三国的情况和历史研究的结论。那么,《资本论》中的研究结论能否解释东方和古代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1881年3月8日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1881年2月16日来信的复信四易其稿就是一例。在信中马克思指出:“由此可见,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8-269页。从马克思当时与其他人的通信来看,可以肯定马克思早在1880年12月曾向俄国民意党执行委员会代表、该党机关报《民意报》编辑尼·亚·莫罗佐夫许诺,对有争议的俄国村社前景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一许诺一直未能兑现。
1875年以后,一方面马克思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另一方面是马克思对东方和古代的大量研究,涉及范围广大,资料庞杂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和笔记,可以设想《资本论》的整理工作没有完成可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实质在于,革命性和科学性、历史性和创新性在具体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和升华。理论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都在理论的领域内自己解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基点和基础在于实践。运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原则研究和创新理论,丰富理论内容,使理论原则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指南,一刻也不能离开内容丰富多样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的实践本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仅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还要涉及到中国历史的特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比如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程度,科学理论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上,面对现实,才会爆发出最强的生命力,奏出理论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