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最可靠的质量卫士
——记王朔和她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8-01-22陈晓晨
□李 天 陈晓晨
1988年,16岁的王朔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八师天业集团化工厂质检科中间控制岗位,成了一名化验员。由于出色的工作和认真的态度,慢慢地,她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一名班长。
2003年10月,作为第一批工作人员,她被公司派到北工业区天业化工筹建处,参与新厂房的选址、规划等工作。
那时候,王朔工作的部门有五名女同志,一名男同志,她是班长。工作时大家都不分性别,用小推车运送破碎的电石,经常是满身满脸都是黑灰。王朔总是加班加点带头干,啥都干,丝毫顾不上自己的形象。
2010年,王朔调到环保岗位,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没有师傅教,她就自己学。为了尽快熟悉岗位,她把当时北工业区所有涉及排污的管线跑了个门清。白天上班,她查看管线线路,检查排污情况,厂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过她的足迹。晚上下班后就上网自查自学,了解环保政策,整理数据参数,掌握第一手环保资料。
2013年6月27日,原煤取样部成立,一周的交接时间,王朔和员工们吃住在一起,一个多月没回家。7月1日工作全面交接那天,她更是一天一夜未合眼。
那时候,北十四路每天都停满了排队的煤车,所有原煤检测都采用人工取样,不管是40摄氏度的高温,还是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腊月,员工都要一车一车采样,劳动强度大,操作难度也大。
当时承担原煤取样的人员,90%都是女员工,作为一个成天在煤场里翻滚、与煤打交道的“煤黑子”,既要采样,还要维持煤车秩序。员工们回忆说,三个煤场、一个卸煤沟走一圈下来一个半小时,戴上口罩也没用,摘下口罩,除了嘴是干净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手就从来没干净过。
“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到煤场上取样。”这可能是王朔对员工说过最狠的一句话。为了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王朔提出:“所有领导干部必须与员工一起到煤场上取样,我也一样。”她以身作则,率先去煤场采样。
2013年冬天,两名司机因为插队的问题发生了肢体冲突,王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调处理。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多了,王朔也开始思考:靠人去管理难免会有矛盾和问题,如果有一台机器,实施电子化管理,不仅可以省去人力物力,还能做到相对公平公正。
想法不变成行动永远都只是想法。必须有一套现代化的、智能的、认可度高的取样办法,王朔下了决心,专程到内地考察学习。回来后,王朔提出了一个管理车辆秩序的想法,她联系汇业公司,设计了一套原煤车辆管控系统。
2013年12月,系统投入使用。新设备上马后,王朔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一群刚走出校门的“生瓜蛋子”——大学毕业生操作新购进的两台昂贵机采设备,这一创新大胆的举措饱受大家质疑。
“车开进来停稳熄火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车上煤的数据进行录入,在采的时候对它进行多点采样,采的点、深度和位置都是随机的。在煤车运行过程中,系统自动监管每个工作节点,流程环环相扣,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做到了科学、公开、公正的进行煤质把关和监管,不仅得到了原煤供应商的高度认可,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取样员徐飞说。
一切都是靠技术说话,“生瓜蛋子”并没有让大家失望,王朔的做法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两台机采设备年运行率达到95%以上。
看到了科技力量带来分析模式的改变,王朔又开始了引进技术——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2013年,她到八钢参加技术交流。交流中,王朔看到一种叫荧光仪的设备。详细了解后知道,荧光仪是用来检测石灰石的。“为什么不能用来测石灰呢,能测石灰石就应该能测石灰。”王朔心头第一时间跳出来这个问题。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用荧光仪检测石灰的企业和先例,要用荧光仪检测石灰,要突破分析技术上的诸多难题。
电石检测室主任王雪梅说:“检测室人最多的时候70人,每日完成一万吨左右的石灰、石灰石检测任务,工作强度大。王总查阅了相关资料,与厂家联系,但是厂家明确表示不行,理由是石灰吸潮,这个仪器仅用来检测石灰石。”
当时,全国没有一家用仪器检测石灰的,但是王朔坚信,能测石灰石就能检测石灰。她多次联系厂家,加班加点试验,采集大量试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向仪器厂家提出修改仪器参数的大概数值。
王朔请荧光仪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来天业指导技术,工程师一呆就是半个月,检测技术还是不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工程师孩子还小,一再要求回去探望,王朔只好送走了工程师,和工作室的员工一起扛下了这个难题。
他们用了三个月时间,自己查找、分析原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建立了石灰质量快速检测方法,找到造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差值≧0.2%的原因,将单样石灰质量分析时间由240分钟缩短至30分钟,检验准确率达100%,并将只能分析石灰四个质量项目拓展到可以一次性同时检测七个质量项目,最大限度满足生产工艺控制的需求,累计减少运行成本260万元。
2014年2月,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天业集团也成为全国首家采用荧光分析仪检测石灰的企业。
设备虽好,维护起来却也伤神,光申请维护一次,包含配件需要六万余元。“如果你们不想回到手工操作那个时候,就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这台荧光仪。”为了缩减维护费用,王朔给团队成员下了死命令。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成果,也开始自觉自愿爱护起设备。
实验室用的吸耳球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不停地用手捏,准确度差。2016年10月,王朔经过反复考察,用4000元买回来两个充电式自动吸液器,但是员工们都不习惯用这个新产品,也害怕弄坏了要赔偿。
“必须要用这个,慢慢熟悉操作,而且还不能用坏,谁用坏了就得赔。”王朔再一次下了死命令。
大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还是硬着头皮使用,就这样,越用越顺手。“现在,你不让他们用自动吸液器都不行,省时省力,准确度还高。”提及此事,王朔开心地说。
“先进检测设备是工作室先进检验技术和检验能力的坚实基础,和我们的质量提升,质量效益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做你才能保证创新的活力和生命力。”2017年4月,天业集团启动一四七团十户滩新项目,王朔作为质检筹建负责人,她把质量管理创新延伸到哪里,质量跟踪就拓展到哪里的理念带入了天业新的项目。
“员工是最可爱的人,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这是王朔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她严厉的外表下,有颗温柔的心。
有一天,在下班回去的路上遇到堵车,夜幕下,王朔看见交警穿着反光服在指挥交通。“煤场很黑,煤也是黑的,晚上方圆几百米的煤场里,员工站在那里根本看不到人,如果来个车很不安全。交警能穿反光服,我们也能穿啊。”王朔受到了启发,心里开始有了计划,着手给员工们添置设备。
就这样,一套反光服、一个取样桶、一把手电、一个指挥竿,王朔把员工们的装备配齐了。
冬天来了,采样员在室外取样,有时候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穿什么都不保暖。当时,公司已经给员工都发放了棉衣,但大家还是吆喝着冷。王朔什么话都没说,过了几天,给大家又添置了一批防寒服。“你们穿穿看,看保不保暖,里面是羊毛的……”
巾帼不让须眉。目前,王朔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五个专项检验实验室,检验工作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拥有检测仪器设备533台,具备原煤、油品、塑料节水、氯碱化工产品和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析检测能力,平均每年质量监督检测进厂原料原煤、焦炭、石灰、工业盐等约1300万吨,检验各类产品约384.68万吨,工作室已成长为天业集团最可靠的质量卫士。
2015-2017年,工作室推选的40个优秀课题组分别获得兵团、自治区、石油化工行业和国家级奖项,今年1月4日,又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殊荣,成为兵团首个获此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竖起一杆旗,引领一批人。王朔劳模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来,共为天业集团培育了上百名专业质检人员,通过导师带徒、岗位培训、轮岗培训、专项培训等多管齐下的努力,工作室成为企业培育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企业打造了一支优秀的人才梯队。
王朔工作室的成功范例,感染并带领了天业集团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式人才。现在,天业集团不仅有王朔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有以自治区劳模曹志晔领衔的创新团队正投身天业新材料建设项目,以工匠人才邵旭鹏领衔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已经发挥作用成为具有天业特色的焊工人才培育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正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和人才的孵化器。
王朔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是市场核心竞争力,质量是强企的基石。每个质检人身上都有烙印,那就是实事求是,那就是团结奉献,那就是勤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