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策略
2018-01-2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引起的,以成年猪繁殖障碍、母猪早产、母猪流产或是腹内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我国的动物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专用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但是还没存在从根本上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的生殖养猪情况,从饲养环境、临床症状、病理分析等角度,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概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于母猪繁殖与猪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变引发的一种高致死亡性疫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美国被首次报道,属于二类动物疫病。目前,该病还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对猪进行治疗,主要是通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制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专用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为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该病的发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在此背景下,该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途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怀孕母猪。该病的病毒由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唾液,或是乳分泌物、病公猪的精液和尿液,通过外界环境的传播过程,常存在于饲料、猪舍、饲料用具、饮水和污水中。病毒在水中的存活期较长,这也是病毒能成功传播的主要原因,空气传播和猪生长环境间接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养殖户的猪群规模越大,饲养管理密度越就高,发生传播的危害性就越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对高温、紫外线、消毒药物的抵抗力不强,该病毒容易被杀死,但是带病毒,在有机物中的存活时间较长,且生命力旺盛,感染力在90%以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在高湿高热季节发病较明显,对不同品种的猪,不同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上该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在同一猪群中,若是存在该病毒,则该病毒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再次传播,容易多次感染或三重感染,多重感染。
该病混合继发感染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在临床表现上,猪群会集体突然发病,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以上。猪群的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猪群眼部会患有结膜炎、眼睑水肿,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疾病,如咳嗽、气喘,猪群大部分皮肤发红、耳根部发深红色,四肢末梢等皮肤处有紫红色斑块和丘疹。怀孕的母猪会出现流产、死胎、早产等现象,部分的母猪还会出现腹泻等症状。猪群整体表现为后躯无力,不能站立和圆圈运动共济失调等神经性症状。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2.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
患病猪的体温会明显升高,可达到40℃以上,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疾病。对猪群的血液抽样,鉴定结果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验阳性。病猪脾脏边缘会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出血性梗死,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等处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血斑大小为小米粒大,在体表面可见针尖大的血斑。显微镜下可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膀胱等渗出性炎症病变。对猪群采集和送检诊断样品,要做到全面诊断检测,采集检验的样品全面。
2.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多,感染能力强,首先要清洁猪舍环境来控制该病的发生。猪舍环境脏乱差,很容易滋生该病的病菌。为了保持猪舍的清洁与卫生,要定期打扫猪舍,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流通。根据季节制定相应的通风方案,但还要保证猪舍的温暖。猪舍饲养员,要使用进行高温消毒后的工具,对猪舍,以及整个养猪场的环境进行消毒,定期更换消毒产品,防止病毒对消毒产品产生抵抗性,还要定期对猪群进行清洁和消毒。不应在猪舍旁饲养其他动物,防止其他动物种群感染上该病毒。
其次,要加强对猪群饮食的营养搭配。为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在饮食上要均衡搭配。如果猪群中出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对猪群的喂食方法上要进行调整,采用湿喂方法,增加猪群的营养摄入,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根据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定的青菜,降低该病毒所导致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该病毒病发的现象严重,可在猪群的饲料中加入一定的抗生素,来增强猪群的免疫杨一和抵抗力,在有疫情发生时,降低该病毒对猪群的伤害。要坚决抵制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和饮用水喂猪,根据季节的变换调节水温和饲料,防止污染水源和变质水源引发猪群的肠胃疾病。
最后,要定期为猪群注射疫苗,尤其是刚出生的仔猪,要定期进行疫苗的注射,防止其他猪疾病盛行。根据疫情发展的起,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疫苗注射方案。猪群在发病后要对病猪进行隔离,如若发现猪群真是感染上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病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2.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疗措施
2.3.1 控制病猪继发性感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病毒性疾病,通常混合和继发性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加速猪群的死亡率。可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病毒的继发性,如阿莫西林、泰乐菌素、青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入到猪群的饲料中。一边用药一边观察猪群的情况,连用两周后,应该减少药物的摄入,在后两周减半使用。根据猪群的临床症状合理用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用药时间一般在8~12d。由于发病后的猪群食欲下降,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药物,加强药物的使用效果,以免因为猪群的采食量下降,造成药效失效的情况,耽误了猪群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最佳时期。
2.3.2 病猪退热的方法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是猪群发热症状明显,为了避免猪群持续发热的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猪群发热症状。可选用猪群常用的药物阿司匹林,安乃近片等,猪的体重在100~150kg的应使用两片解热镇痛药物,体重在50~100kg的,应使用1~1.5片解热镇痛药物,刚断奶的仔猪可以使用一片解热镇痛药物,每天服用两次,并且要时刻观察猪群的情况。在开始投喂前可将药物碾碎,混合在猪群的饲料中或是加入猪群的饮用水中。解热镇痛药物最多只能连续服用3d,认真观察猪群的情况后,可继续投药,但是不可以连续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应在发现猪群有发热症状后的3~5d开始进行投药,不可过早使用该药物。生命体的发热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是生命体中损伤和抗损伤能力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反应有利于任何疾病的恢复,因此不可过早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3 结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经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该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我国在1996年首次报道过该病的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疾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播性疾病,如果不及时加强防治措施,会给养猪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改善猪群的饲料、环境、水源等因素,提高猪的成活率。希望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在根本上杜绝该病的传播。
[1] 梁远东,谢宝光,曾超,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及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0,(7):27-28.
[2] 郑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兽医导刊,2017,(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