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加快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2018-01-22
(重庆市开州区畜牧兽医局,重庆 405400)
重庆市开州区是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肉类总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列重庆市第2位。该区原有畜禽养殖场2400多家,由于没有科学规划,“低小散”无序发展,污染严重。为解决无序饲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州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全面打响畜牧业治污转型攻坚战,坚定不移治污染、调结构、优产业,推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该区已关停禁养区或调减过载区域低小散乱养殖场户649家,全区畜禽养殖设施化比例达72.3%,采用种养结合生态模式的规模养殖场达64.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1 科学谋划,从随处养殖向科学布局转型
一是规划引领。先后编发《开州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开州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5-2020年)》,科学确定畜禽养殖规模、总量和畜禽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规划全区畜禽承载量280万头猪单位。二是制定方案。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制发《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畜禽养殖区域的通知》,将鲤鱼塘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部分陆域,重庆市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所有工业园区的建成区,汉丰湖、鲤鱼塘水库的6条次级河流和南河等河段水域及部分陆域,增加为禁养区。将所有工业园区的规划区,学校及医院周边500m范围内,汉丰湖控制保护区,以及区内东河、南河、普里河三大河流及其6条次级河流的水域及其部分陆域,增加为限养区。三是规范引导。明确提出“禁养区养殖场全部拆除禁养,限养区杜绝再新设养殖场并提高治污效能,适养区按土地面积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大小”,实现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目前,全区年出栏在100~499头的养猪场占总数的57.4%,500~999头养殖场占比从4.3%上升为12.1%,1000头以上养殖场占比从0.6%上升为9.7%。
2 铁腕治理,从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型
以禁养区养殖场拆除(关闭)为切入点,出台《开州区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管理办法》《开州区畜禽禁限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关闭)补偿办法》《开州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目标、整治要求和整治措施。一是在整治原则上坚持做到“应关尽关、应治尽治、关治结合、不留隐患”。二是在整治目标上力争实现“五个无”,即“畜禽养殖无污染,周边群众无投诉,整治之后无反弹,各级媒体无曝光,党员干部无处理”。三是在整治要求上必须做到“四个一律”,即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限养区内不符合限养要求或存在问题整治不到位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予以关停,适养区内无法达到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禁养区内反弹复养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四是在整治措施上明确各乡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职责,畜牧、环保、水务、国土、宣传、纪委、信访、公安、财政、城管执法、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开展畜禽养殖治理专项行动,对摸排出需拆除(关闭)的养殖场,分片、分村落实关停拆除工作。目前,全区累计拆除(关闭)禁限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227家,拆除畜禽圈舍面积18万m2,在环境脆弱区域年减少各类畜禽饲养量15.6万头生猪当量,年减少畜禽粪污量25万t以上,共兑付拆除(关闭)补偿资金近9000万元。
3 严格要求,从随意排放向生态循环转型
该区对保留和新建的936家畜禽养殖场,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要求,分类开展治理提升。一是严格标准,生态治理。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沉淀池、厌氧发酵池等处理设施;生猪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场必须配套雨污分流管道,建设三级沉淀池和贮粪棚,实现养殖业废弃物达标排放。目前,全区累计完成529家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提升,完成16.3万头生猪当量的治理任务,占规模养殖场总数81.6%。二是严格环保,生态循环。每存栏100头生猪要求配套2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目前已落实排泄物消纳土地60万亩,年消纳畜禽粪便18.4万吨、沼液70万吨;积极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高山生态养殖、立体农业循环、节能环保型养殖、水禽旱养等5类生态养殖示范场64家,创建部级标准化养殖场6家、市级标准化养殖场19家,全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3.1%,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90%、氨氮净去除率70%。三是严格把关,生态发展。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追溯体系,督促全区83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养殖档案;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区获得无公害畜产品25个、绿色畜产品2个、地理标志畜产品1个、名优名牌6个,“三品一标”养殖规模占到全区总养殖规模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