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汝城县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考
2018-01-22
(湖南省汝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卢阳动物防疫站,湖南汝城 424100)
1 基本现状
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一城三地,推动绿色崛起”战略部署,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发展畜禽渔养殖户1715户、省级农业产业化养殖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部级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养殖企业5家。但随着养殖量不断增加及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造成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汇积,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此,汝城县加强养殖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场55家,有43家规模畜禽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78.18%。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县委、县政府把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湖南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争取资金800多万元,对2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50多个小型规模养殖户进行粪污处理设施改造。
2.2 划分区域,摸底分类
县政府制定出台《汝城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汝城县“十三五”养殖发展规划》《汝城县畜禽污染防治规划》。对全县规模场实行动态管理,按“一场一策”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雨污分流、三级沉淀、有机肥加工等模式,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2.3 规范引导,加强监管
加强养殖环保督导。根据畜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提出整改意见,对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发《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督导整改意见书》,确保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3 存在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少数畜禽养殖场(户)只注重养殖增产增效,不愿花钱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等靠要”项目资金的思想严重。近年来,虽然上级安排下达了部分项目资金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扶持,但项目资金量较少。
3.2 存在污染隐患
在出台划分实施“三区”之前,部分养殖场由于未经科学规划,在选址、栏舍建设上随意性很大,并且布局比较凌乱,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简单、陈旧落后,造成粪污处理利用不彻底,粪污、沼液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种养不平衡,对环境污染存在一定影响。
3.3 退养机制有待完善
禁养区退养工作涉及养殖户的切身利益,而各地的退养补偿标准又不一样,少数禁养区养殖场(户)对退养工作存在抵触情绪,需要建立比较健全的退养补偿机制。
4 对策建议
为全面推进养殖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根据《汝城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及畜禽养殖现状,严格把好“四关”,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确保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4.1 严把审批关
对新建、扩建养殖场严格实行备案审批制,统一按照村组—乡镇—畜牧—国土(林业)—环保—发改部门流程进行备案审批。选址、动工前由畜牧、国土、林业、环保部门现场勘查同意后再动工,建设完毕后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未经审批的养殖场一律不安排任何政策扶持并按非法违章建筑进行依法拆除。
4.2 严把技术关
制定印发《汝城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意见(试行)》,畜牧、环保部门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重点推广“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干粪发酵、种植利用等实用技术,按照示范场建设要求,指导实施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等“五化”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引导鼓励发展林下养鸡、林中养蜂、山上放牧、稻田养鱼等低碳生态养殖。
4.3 严把治理关
对畜禽养殖实行分类整治,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改建各类畜禽养殖场,对禁养区内的现有规模养殖场在政策资金上不予以扶持,由环保、畜牧等部门统一制定搬迁、关停、转产方案报请县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对限养区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汝城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意见(试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建设要求,建设完成粪污处理设施和防疫设施,并按照审批制的要求补办有关手续,未经治理或治理后达不到规定治理要求的实行关停或转产;对适养区的养殖场必须建设与养殖量相匹配的粪污贮存、输送、污水处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同时向国土部门申请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
4.4 严格监管关
县畜牧、环保等部门组织力量开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督查,深入全县规模养殖场检查粪污处理情况,与畜禽规模养殖场签订畜禽污染防治工作责任书,建立一场一档,提出指导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并与今后的养殖政策、项目、资金挂钩。对违规建设、手续不齐、直排或超标排放粪污的养殖场(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