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竹亚科植物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2018-01-22邱丽氚吴晓湲路丹桂

竹子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亚科经纬度云南省

柳 涛,邱丽氚,常 虹,吴晓湲,路丹桂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竹亚科植物分布面积广泛,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有部分耐寒的种可以延伸分布到温带或亚高山气候区,是世界自然植被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针阔叶林下的一个主要植物层片[1]。中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主要产竹国之一,竹类栽培和利用历史最为悠久。世界竹亚科植物约70属1 000余种[2],国内对竹亚科植物部分属种的归类仍在探索之中[3-16]。本文认为中国竹亚科植物约有33属583种,即酸竹属(Acidosasa)、悬竹属(Ampelocalamus)、青篱竹属(Arundinaria)、箣竹属(Bambusa)、单枝竹属(Bonia)、空竹属(Cephalostachyum)、方竹属(Chimonobambusa)、香竹属(Chimonocalamus)、牡竹属(Dendrocalamus)、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箭竹属(Fargesia)、铁竹属(Ferrocalamus)、贡山竹属(Gaoligongshania)、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巨竹属(Gigantochloa)、尼泊尔筱竹属(Himalayacalamus)、箬竹属(Indocalamus)、大节竹属(Indosasa)、梨藤竹属(Melocalamus)、新小竹属(Neomicrocalamus)、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刚竹属(Phyllostachys)、大明竹属(Pleioblastus)、矢竹属(Pseudosasa)、泡竹属(Pseudostachyum)、赤竹属(Sasa)、思簩竹属(Schizostachyum)、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倭竹属(Shibataea)、唐竹属(Sinobambusa)、筱竹属(Thamnocalamus)、泰竹属(Thyrsostachys)和玉山竹属(Yushania)。中国竹亚科植物的研究是随着竹类资源调查的开展而发展的,部分学者对浙江[17]、甘肃[18-21]、贵州[22]、安徽[23-25]、四川[26-27]、云南[28-30]、福建[31]、广东[32]等省的竹亚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对研究区域划分了更为详细的区和亚区。史军义等[33]、易同培等[1]、马丽莎等[3]为中国竹亚科植物划分了耐寒区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国竹亚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其中,李玮剑等[34]依据馆藏标本的分布,确定了井冈寒竹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低海拔山地,南岭地区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的结论;陶芳明[25]、胡成华等[35]、游水生等[36]提到倭竹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在浙闽两省,安徽省是短穗竹属、刚竹属、大明竹属的分布中心;左家哺[37]提到箬竹属的分布中心在四川、湖南、贵州,单竹属的多样性中心是广西及邻近地区,箭竹属在横断山脉的分布最为丰富,悬竹属是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为分布中心,井冈寒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贵州;李睿[38]的研究提到浙江省是刚竹属和大明竹属重要的多样化中心;左家哺还提到大节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两广及云南,玉山竹属、牡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云南;辉朝茂等[39]也指出箭竹属、玉山竹属及牡竹属是以云南为分布中心的竹类植物。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我国竹亚科部分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其他学者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30,40-41]。但上述研究均从省级尺度研究,本文首次以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竹亚科植物的分布范围及分布中心进行研究。以县为基本单元,研究中国竹亚科植物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有助于更精确地确定中国竹亚科植物的分布范围、多样性中心及起源中心,以期为竹类植物研究与保护以及今后的植物区系研究提供依据。

1 数据采集

本文竹亚科植物数据来源于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1分册[2]、中国在线植物志网站(eflora)、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正式发表的论文(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国竹类图志[1]和部分省的植物志,对于不能确定自然分布或描述不清的数据均不采用。本文所述竹亚科植物的种均为其自然分布,不包括引种、栽培种和杂交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竹亚科植物属的多样性中心

酸竹属有10个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最西处位于云南省金平县,最东处位于福建省闽侯县,最南处位于广东省台山县,最北处均位于江西省武宁县,所跨经纬度分别为22°15′~29°16′N和103°23′~119°07′E,最多有3个种在一个县同时分布,其多样性中心呈分散状态。江西西部、广东中部和福建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

悬竹属有13个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从最西的云南省瑞丽市至最东的台湾省屏东县,从最南的海南省三亚市到最北的甘肃省文县,所跨经纬度为18°09′~33°20′N和97°49′~120°28′E。悬竹属的分布较为分散,最多有2个种同时在1个县出现,其多样性中心在云贵川三省。

青篱竹属有4个种,在中国多分布于秦岭、大巴山等山地,集中分布于甘肃、陕西南部,四川、重庆中部。青篱竹属从最西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最南的云南省禄劝县至最东、最北的山西省黎城县,所跨经纬度25°25′~36°30′N和99°42′~113°22′E。四川盆地边缘是其分布中心,由分布中心向外分散分布。

箣竹属共有89个种,是中国竹亚科分布较广的属,从最西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台湾省台北市,从最南的海南省三亚市到最北的甘肃省文县,所跨经纬度为18°09′~32°57′N和95°15′~121°36′E。箣竹属几乎遍布中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中心分散,最多有16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出现,分布广且分布中心分散,说明该属是中国竹亚科最主要的属之一,以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分布较多。

单枝竹属有5个种,从最西的贵州省兴义市到最东的广东省肇庆市,从最南的海南省三亚市到最北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所跨经纬度为18°09′~29°05′N和104°54′~112°52′E。单枝竹属分布范围狭窄且集中,贵州省西部是该属的多样性中心。

空竹属有6个种,在中国分布极其狭窄,东界在云南省屏边县,南界在云南省勐腊县,其西界和北界在西藏墨脱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9°13′N和95°15′~103°58′E。空竹属多分布在澜沧江西部、中缅交界地区,最多有5个种同时在一个县内分布,其多样性中心在云南省西南部。

方竹属共有36个种,该属分布较分散但多样性中心较为聚集,最多只有7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分布,占种数的19.4%,该属的分布中心在四川盆地的西缘、南缘,即四川中部、重庆南部、贵州中部。从最西界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浙江省舟山市,从最南界的海南省海口市到最北界的陕西省洋县,所跨经纬度为20°01′~33°43′N和95°15′~123°25′E。

香竹属有10个种,其西界和北界在西藏墨脱县,东界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南界在云南省勐腊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9°13′N和95°15′~105°18′E,属下种较少单独出现在某个县,多种为2~3个种在1个县内分布,其多样性中心在云南的西部和东南部。

牡竹属共有30个种,从最西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浙江省平阳县,从最南的云南省勐腊县到最北的重庆市开州区,所跨经纬度为21°09′~31°41′N和95°15′~120°33′E。牡竹属和方竹属的分布范围相似,但较方竹属的分布更狭窄,最多有12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分布,该属在云南南部和西部连续分布,是其多样性中心,从分布中心向外扩散,种数逐渐减少。该属可延伸分布至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镰序竹属有4个种,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是其多样性中心。镰序竹属从最西的西藏聂拉木县,最北的四川省康定县到最东、最南的广西省陆川县,所跨经度为22°19′~30°03′N和85°27′~110°15′E。镰序竹属可延伸分布至西藏和广西,以樟木镰序竹(Pr.ampullare)、圆芽镰序竹(Pr.semiorbiculatum)为主。

箭竹属共有79个种,从最西的西藏错那县到最东的湖北通山县,从最南的海南省五指山市到最北的甘肃省榆中县,所跨经纬度为18°38′~35°51′N和91°54′~114°58′E。箭竹属最多有13个种在一个县同时分布,占种数的16.7%,重叠区域在云南西北部,该属是高山竹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甘肃南部、四川盆地西缘、云南北部及横断山脉是其多样性中心。

铁竹属有2个种,分布区极其狭窄,仅分布在云南南部的4个县内,从最西、最北的墨江县到最东、最南的金平县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布区,所跨经纬度为22°46′~23°59′N和101°08′~103°14′E。

贡山竹属仅有1个种,是中国竹亚科2个单型属之一,即贡山竹(Gaoligongshaniamegalothyrsa)。该属仅在高黎贡山有分布,即中国境内的云南贡山县和泸水县,所跨经纬度为25°33′~28°23′N和98°08′~99°34′E。

井冈寒竹属有9个种,从最西、最南的云南省金平县到最东的台湾省新北市、最北的浙江省衢州市,所跨经纬度为22°46′~29°30′N和103°14′~121°30′E。该属仅有4个种在1个县同时出现,属下种多分布于南岭附近,南岭是其多样性中心。

巨竹属有6个种,仅分布在云南省景洪市、盈江县、勐海县、勐腊县和澜沧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4°43′N和97°55′~101°34′E。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内的云南南部是其多样性中心。

尼泊尔筱竹属又称喜马拉雅筱竹属,该属共有2个种,即颈鞘筱竹(H.collaris)、喜马拉雅筱竹(H.falconeri),仅分布在西藏聂拉木县、吉隆县和云南维西县。所跨经纬度为26°53′~29°3′N和84°35′~99°34′E。

箬竹属共有28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省芒市到最东的浙江省舟山市,从最南的海南省保亭县到最北的山东省济南市,所跨经纬度为18°38′~36°40′N和98°01′~123°25′E。该属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及中部,最多只有5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分布,占种数的17.9%,湖北西部、重庆西部、广东中部、福建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其分布范围可延伸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广且分散,是中国竹亚科植物最主要的属之一。箬竹属与大明竹属的分布范围相近,但箬竹属分布范围更为集中。

大节竹属有16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省勐海县到最东的浙江省永嘉县,从最南的云南省勐腊县到最北的江西省武宁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9°35′N和99°56′~120°59′E。大节竹属最多有6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分布,其分布中心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及西南部,该属可延伸分布至福建、浙江等省。

梨藤竹属有5个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与缅甸、老挝交界的云南省西南部,从最东的广西省南宁市、最南的云南省勐腊县到最西、最北的西藏墨脱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9°13′N和95°15′~108°51′E,该属和空竹属的分布范围相近,云南西南部是其多样性中心,但空竹属在云南西北部形成连续的分布区。

新小竹属有3个种,从最西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广西省隆林县,从最南的云南省金平县到最北的西藏波密县,所跨经纬度22°46′~29°55′N和95°15′~105°41′E,云南东部和广西西部是其多样性中心,其中西藏新小竹(Neomicrocalamusmicrophyllus)仅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盈江县,云南新小竹(Neomicrocalamusyunnanensis)仅分布在云南省金平县。

少穗竹属共有16个种,从最西的四川省雷波县到最东的浙江省舟山市,从最南的海南省乐东县到最北的安徽省滁州市,所跨经纬度为18°24′~33°13′N和27°49′~123°25′E。少穗竹属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浙江南部、福建和江西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部分种分布至安徽、湖北、广西、贵州、四川和海南省。

刚竹属共有61个种,是中国竹亚科植物分布范围最广的属,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省份,从最西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台湾省南投县,从最南的海南省儋州市到最北的山东省潍坊市,所跨经纬度为19°31′~36°37′N和95°15′~120°58′E。刚竹属最多有30个种在同一个县分布,占种数的49%,在湖北西部至四川东南部,浙江和福建中部连续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4省的交界也呈片状分布。安徽、浙江、江苏交界处,湖北东南部,福建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由多样性中心向外,种数逐渐减少。刚竹属和箣竹属的分布范围相近,二者所跨的温度带相同、经纬度相近。但刚竹属的分布更为广泛。刚竹属的部分种,如淡竹(Ph.glauca)、紫竹(Ph.nigra)、黄古竹(Ph.angusta)、毛竹(Ph.edulis)、曲竿竹(Ph.flexuosa)可以延伸至黄河流域。

大明竹属又称苦竹属,共有19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瑞丽市到最东的浙江舟山市,从最南的云南勐腊县到最北的山东平邑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35°43′N和97°49′~123°25′E。大明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呈分散分布,最多有9个种在一些县同时出现。安徽、浙江、江西交界,福建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该属在多样性中心集聚,在中国西部零星分布。

矢竹属又称茶秆竹属,该属有20个种,从最西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到最东的浙江省温岭市,从最南的海南乐东县到最北的河南信阳市,所跨经纬度为18°24′~32°7′N和107°49′~121°44′E。矢竹属最多有6个种在一些县出现,重叠区域位于福建省,该属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在南岭和武夷山附近分布集中,其分布范围和少穗竹属相似,福建、江西、广东是其多样性中心。

泡竹属仅有1个种,是中国竹亚科仅有的2个单种属之一,即泡竹(Ps.polymorphum),其分布范围从最西、最北的西藏墨脱县到最东的广东高州、最南的云南勐腊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9°13′N和95°15′~110°49′E。泡竹属的分布中心在广西东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泡竹属与贡山竹属虽然同为单种属,但泡竹属的分布范围更广。

赤竹属有9个种,从最西的广西田林县到最东的浙江省永嘉县,从最南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到最北的安徽宁国县,所跨经纬度为22°15′~30°37′N和105°27′~120°59′E。赤竹属的分布分散,其多样性中心位于广西北部、江西西部,该属在安徽、浙江交界处呈团块状分布。

思簩竹属有11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省盈江县到最东的台湾省新北市,最南的海南省保亭县到最东最北的江西省宁都县,所跨经纬度为18°38′~27°08′N和97°31′~121°30′E。云南南部、海南南部是思簩竹属的多样性中心,最多有3个种在1个县内分布,该属是泛热带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少数种可以延伸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在其他气候区内无分布。

业平竹属有3个种,从最西的湖北宜昌市到最东的浙江舟山市,从最南的福建邵武市到最北的江苏连云港市,所跨经纬度为26°55′~35°07′N和110°15′~123°25′E。该属植物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区,安徽东南、浙江西北是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

倭竹属共有9个种,从最西的江西省宜春市到最东的上海市,从最南的福建省龙海市到最北的安徽省滁州市,所跨经纬度为24°11′~33°13′N和113°54′~122°12′E。倭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安徽、福建、浙江。与业平竹属在安徽及浙江境内分布相似,但业平竹属的分布东西向延伸,倭竹属的分布是南北向延伸分布。

唐竹属有15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省文山县到最东的浙江省舟山市,从最南的广西省钦州市到最北的江苏省宜兴市,所跨经纬度为21°57′~31°37′N和103°43′~123°25′E。该属零星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福建、广西和广东为多样性中心。

筱竹属仅有2个种,从最西、最北的西藏吉隆县到最东、最南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所跨经纬度为27°46′~29°03′N和84°35′~99°43′E,大致沿着中国高原山地气候带的南缘分布,仅分布在西藏亚东县、林芝市、吉隆县和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市。筱竹属是中国竹亚科植物自然分布最西的属,粗节筱竹(Th.spathiflorusvar.crassinodus)也是中国竹亚科植物分布最西的种。

泰竹属仅有2个种,从最西的云南省瑞丽市到最东的江城县,从最南的勐腊县到最北的陇川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24°39′N和97°49′~102°19′E,该属仅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地区,多样性中心在云南省勐腊县。

玉山竹属有57个种,从最西的西藏亚东县到最东的台湾省台东县,从最南的云南省勐腊县到最北的甘肃省成县,所跨经纬度为21°09′~33°45′N和88°52′~121°8′E。玉山竹属是高山竹,多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在四川盆地边缘至横断山脉集中,四川中部、云南是其多样性中心。玉山竹属与箭竹属虽同为高山竹,分布范围相近,但玉山竹属比箭竹属的分布向南、向东,多样性中心向南且更分散,玉山竹属在四川盆地西部形成连续分布。

中国竹亚科植物单(寡)种属,即属下种在1~5间,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横断山脉、云南西部及南部至广西,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和四川盆地西部至秦岭这一狭长区域,向东至长江中下游平源。而云南西部、南部,广西西部、安徽和浙江交界是单(寡)种属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2.2 中国竹亚科植物属丰富度的空间分区带

中国竹亚科植物共有33个属,从省级尺度上看,中国竹亚科植物在各省分布的数量相当不平衡。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青海、新疆没有竹亚科自然分布,而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竹亚科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除少穗竹属、矢竹属、赤竹属、业平竹属、倭竹属外,其余28个属均在云南有自然分布,云南是中国竹亚科植物最丰富的省;广西、贵州、广东、江西的丰富度较高,分别有22、19、17、17个属在此分布;浙江(16个属)、湖南(14个属)、福建(14个属)、西藏(14个属)、四川(13个属)、安徽(12个属)、湖北(12个属)、重庆(10个属)、海南(10个属)等省属的数量均在10以上,丰富度中等;陕西(8个属)、甘肃(8个属)、江苏(8个属)、香港(7个属)、台湾(6个属)、河南(5个属)、山东(4个属)、上海(3个属)、陕西(3个属)、宁夏(1个属)丰富度较低,这些丰富度较低的省份多处于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的交界或由于面积狭小导致数量减少,其中台湾存在着间断分布。总体上看,属的数量由云南向北、向东逐渐减少,多数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云南。根据各省属的丰富度的不同,可将中国竹亚科植物的分布由北至南划分为3个条带。

第一条带:南界是秦岭-淮河一线,北界位于中条山一带,大致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区域。由于高大的高原、最冷月较低的气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只有部分耐寒的属(如刚竹属、青篱竹属)可以分布至此,但也仅分布与降水相对较多的区域。属的数量均在10以下。

第二条带: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处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属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多,但最冷月气温仍会阻碍部分热带竹种的分布,约有10-16个属在此分布。西藏是第二条带中特殊的一个地区,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竹类植物的生长,竹亚科植物仅自然分布在西藏西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仅有少数种如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长鞘玉山竹(Y.longissima)、亚东玉山竹(Y.yadongensis)、樟木镰序竹(Dr.ampullare)、颈鞘筱竹(H.collaris)、喜马拉雅筱竹(H.falconeri)、筱竹(Th.spathiflorus)和粗节筱竹(Th.spathiflorusvar.crassinodus)可以分布至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山地气候的过渡区域。

第三条带: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年均温较高,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适宜大部分竹类植物的生长,属的数量均在20个左右,是中国竹亚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云南省分布28个属,占中国竹亚科植物总属数的85%。海南和台湾是第三条带的特殊地区。其中,海南面积较小,因此分布的属、种的数量较临近省区少;台湾由于台湾海峡的隔离,与大陆有一定的距离,中部的中央山脉等山脉影响了种子的传播而形成了间断分布,导致台湾属、种的丰富度较海南低。

从属的等级上来看,中国竹亚科植物省级丰富度大致呈条带状,由南至北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热量因素,即与纬度的关系密切。

3 讨论

竹亚科植物几乎遍布中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其北界是秦岭、中条山一带,但少数种可以跨越这一界线分布至更北的地区。中国竹亚科植物属间差异很大,表现在属的分布范围和属下种数量的差异。其中,属间分布范围差异表现为有的属遍布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有的属仅分布在个别县内,如刚竹属和贡山竹属分别是竹亚科植物分布最广和最狭窄的属;属下种的数量的差异表现在有的属下有几十个种,有的属为单种属,如箣竹属共有89种,泡竹属和贡山竹属仅有1种。

中国竹亚科植物属的多样性中心各有不同,多数属的多样性中心相对集中,少数属的多样性中心较为分散。其中,酸竹属的分布中心在江西西部、广东中部和福建中部;悬竹属在中国西南地区呈点状分布;青篱竹属集中分布在秦岭、大巴山一带;箣竹属以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分布较多,几乎遍布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单枝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贵州西部;空竹属、香竹属与巨竹属、梨藤竹属多样性中心相近,云南西部、南部是其多样性中心;与酸竹属、少穗竹属不同,方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四川中部、重庆南部和贵州中部;大明竹属的分布中心在安徽与浙江交界、福建中部;牡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云南南部和西部;镰序竹属集中分布在横断山脉附近,四川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是其多样性中心;箭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横断山脉、甘肃南部和四川盆地西缘;南岭是井冈寒竹属的主要分布地区;铁竹属在云南南部形成完整的分布区;贡山竹属仅分布在云南西部的2个县内;尼泊尔筱竹属的分布范围特殊,是中国竹亚科植物自然分布最西的属;箬竹属在中国南方地区呈分散分布,湖北西部、重庆西部、广东中部、和福建中部是其多样性中心;新小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云南东部和广西西部,在西藏也有分布;刚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苏浙皖交界、湖北东南部、福建中部,分布极为分散;少穗竹属和矢竹属在中国东部地区分布集中,福建南部、江西是其分布中心;泡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广西东北部;赤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江西西部和广西北部;思簩竹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区;安徽东南、浙江西北是业平竹属多样性中心;唐竹属呈分散分布,福建、广西、广东是其多样性中心;倭竹属的分布中心在安徽、浙江、福建;筱竹属大致沿着中国高原山地气候的南缘分布;泰竹属的多样性中心在云南东南部地区;玉山竹属多分布在四川盆地边缘至横断山脉,四川中部、云南是其多样性中心。左家哺等学者以往对竹亚科植物多样性中心的研究多以省为基本单元,研究部分省间竹亚科植物的分布及亲缘关系,但从县级尺度上的研究较以往将更为精确。

依据各省竹亚科植物丰富度的差异,中国竹亚科植物从北至南划分为三大条带:第一条带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至中条山一带,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丰富度较低;第二条带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至南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多,但最冷月气温仍会限制某些热带竹种的分布,丰富度中等;第三条带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年均温较高,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适宜大部分竹类植物的生长,是中国竹亚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

从属、种的等级以及省、县的尺度来看,云南均为中国竹亚科植物丰富度最高的地区。根据植物进化理论,每一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而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则指示这一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42]。本文以县为基本单元,证明了温太辉[41]等人的研究,佐证了云南是我国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更是亚洲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世界竹类的起源中心之一。

猜你喜欢

亚科经纬度云南省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伊朗臂茧蜂亚科、茧蜂亚科、甲腹茧蜂亚科和小腹茧蜂亚科的新记录(膜翅目:茧蜂科)
基于经纬度范围的多点任务打包算法
自制中学实验操作型经纬测量仪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澳洲位移大,需调经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