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革命老区村脱贫步伐的调研报告

2018-01-22福建省老区办福建省老促会联合调研组

红土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区贫困村

福建省老区办 福建省老促会 联合调研组

我省共有老区(含苏区)县70个,占84个县(市、区)的83.3%。其中,老区村(居)8435个,占全省建制村(居)数的51%。目前,仍有1575个老区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2201个的71.6%。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过:“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他强调实现全面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要实现这个“不掉队”目标,就意味着所有贫困的老区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三个层面都不能有掉队的。而老区村是革命老区的根基,认定老区县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以老区村的比例达到全县行政村50%以上作为依据。中国传统上是个超大型农民国家,即使是在实现了城镇化后,农村依然会是相当部分人口固守的家园。因此,老区村在脱贫攻坚中将成为一个坚中之坚,必须认真对待,如期攻克。为了了解占全省贫困村71.6%比例的老区村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以利摸清问题进行建言献策,近期,由省老区办牵头,省老促会参与组成调研组,分头围绕“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加快老区村的脱贫步伐”这一主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分二组分别深入到3个设区市的13个老区县(区)、24个老区乡(镇),40个老区村,通过听取市、县(区)、乡(镇)、村的情况介绍,召开36场座谈会,与近百名干部群众直接询问交谈,走访40户老区贫困户,发放12类表格调查,对老区村特别是老区贫困村的脱贫攻坚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汇总梳理、分析提炼,形成了本《调研报告》。现从四个方面报告如下。

老区村脱贫攻坚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中办发〔2015〕64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闽委办发〔2016〕24号文件对我省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老区脱贫攻坚战全线打响。从调研组所到之处可以看出,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

各级高度重视老区村政策全力倾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把加快老区建设发展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直接惠及老区人民。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27个,补助资金1.67亿元,中央对我省老区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了8.7亿元。历届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建设发展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各设区市、县(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老区乡村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扶持老区村产业发展、加强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群众就医就学困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龙岩市对老区革命基点村硬化道路每公里给予5万元补助;实施毛竹示范工程5万亩,每亩补助100元;造福工程搬迁每人增补1000元。上杭县实施3轮“红土地先锋”工程,每轮3年,每轮支持9个老区村建设,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300万元至500万元;为增加老区村的村财收入,县财政出资,给予50个老区贫困村每村20万元、62个基点村每村10万元,统一交由优秀企业做资本运作,连续5年,年回报率12%左右。武平县对建设50千瓦以上光伏发电项目的老区贫困村,每村由县财政补助30万元。寿宁、长汀等县(区),对老区贫困群众子女上高中、上大学给予补助。这些,都受到了老区群众的高度赞扬,对促进老区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脱贫计划目标按进度顺利实现。2016年全省脱贫人口24万、搬迁15万人。如长汀县2016年底实现脱贫2896户10185人,其中国标2131户7642人,省标765户2543人。大同镇七里村实现脱贫8户29人,其中国标7户23人,省标1户6人。羊牯乡余家地村实现8户32人,其中国标6户23人,省标2户9人。2016年长汀县实现易地搬迁8473人,其中国标1813人,省标710人,非贫困人口5950人。大同镇建设集中安置同祥小区,实现建明、新峰整村搬迁人数851人;羊牯乡官坑村搬迁10户39人,其中国标9户35人,省标1户4人。

老区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统计调查的7607个老区建制村中,通火车的364个,占4.8%;通高速公路的782个,占10.3%;通国道的996个,占13.1%;通省道的1548个,占20.3%;通县道的3762个,占49.5%;建制村通硬化路的7607个,占100%。有统一安全供水设施的6005个,占78.9%。有统一供电设施的7607个,占100%。有统一垃圾处理的6996个,占92%。有村部的7373个,占96.9%。有卫生所(点)的6217个,占81.7%。有幸福院(老人活动场所)的3972个,占52.2%。有公办初中校的799个,占10.5%;有公办小学的2908个,占38.2%;有公办幼儿园的2347个,占30.9%;有私立幼儿园的1640个,占21.6%。能收看电视的7347个,占96.6%。广播进村入户的6052个,占79.6%。开通互联网的6862个,占90.2%。有小公园的2175个,占28.6%。有农家书屋的5462个,占71.8%。通班车的3553个,占46.7%。通城镇公交的1741个,占22.9%。这些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进步。

老区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如:确保学有所教,促进老区村教育公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2011年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制定的《关于加快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县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老区村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扶持基础教育发展。确保病有所医,提高群众医保水平。苏区上杭县,在2016年推行健康扶贫保险的基础上,2017年又出台《大病医保“三保合一”均衡化实施方案》,让老百姓不再因病致贫。确保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6年全省共有431.4万名老年居民每月领取不低于100元的基础养老金,比上年增加15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有70.3万名被征地农民领取月人均为191元的养老保障金,22.2万名低保老人和5.5万名特困老人获得有效保障和供养。确保住有所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中央和省里加大对国定、省定贫困人口造福工程搬迁的补助力度,加大对老区群众危旧房改造的支持力度,老区群众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老区村的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从老区乡镇的相关统计数据中,折射出老区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所调查的533个老区乡镇中,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千元以下的26个;5千元以上的45个;8千元以上的92个;1万元以上的127个;1.2万元以上的160个;1.5万元以上的74个;2万元以上的9个。上杭县22个老区乡镇中,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在实地调查的16个老区乡镇中,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8700元,比2010年增长31.4%;最高的11568元,比2010年增长37.6%。在实地调查的32个老区村(含贫困村)中,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8700元,比2010年增长32.1%;最高的11600元,比2010年增长37.3%。在老区乡村、包括偏僻老区乡村中,大多数居民建了钢筋水泥结构或砖混结构房,只有极少数贫困、贫困边缘人口或留恋祖屋的老人仍住在泥瓦房里。老区乡村的居民基本上参加了新农合,无钱看病的问题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也是老区乡村居民最感受益的事情。在实地调查的32个老区村中,低保人数大体占村总人口的比例,比2010年下降1%至2%左右,消灭了老区村贫困居民吃饭、穿衣无保障的问题。

当前老区村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从调查看,当前老区村、特别是老区贫困村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五个方面:

部分老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全省8435个老区村(居)中,目前还有贫困村1575个,占18.7%。所调查的7607个老区村中,有村财固定来源的村3734个,占49.1%,无村财固定来源的村3873个,占50.9%。年村财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含村财零收入的村)3598个,占47.3%,1-3万元的村1358个,占17.9%,3-5万元的村809个,占10.6%,5-10万元的村674个,占8.9%,10-15万元的村390个,占5.1%,15-20万元的村191个,占2.5%,20万元至30万元的村207个,占2.7%,30万元至50万元的村120个,占1.6%,50万元以上的村260个,占3.4%。7607个老区村中,有集体耕地的村4062个,占53.4%;有集体山林的村4709个,占61.9%;有集体水库(塘)的村1953个,占25.7%;有其它集体资源的村1382个,占18.2%。总体上,老区村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1575个老区贫困村中,大多是“双无村”(即无集体经济、无村财收入)。即使少数村有集体耕地和集体山林等,国家相关补助也直接分到了户,要留一点做村财很难得到村民代表大会的通过。老区村特别是老区贫困村,历史上公益性负债问题也比较突出。武平县2012年统计,27个老区基点村、19个建制村,公益性负债2.28亿元。有的老区村1995年修路的债务,到现在都没有能力偿还。目前,县级政府每年拨给村的运转经费大体在5万元左右(村财收入不足5万元的补足5万元),订阅报刊就要5千元左右,办公等经费并不宽裕。从调查分析看,老区村特别是老区贫困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三无”,即:无可开发的资源和有资源无力开发;无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村财收入的产业和途径;无带领脱贫的领头能人。

老区村“空心村”现象有所凸显。主要表现为“两少”,即留守村里的人少、耕种的地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533个老区乡镇中,户籍人口1399万人,留守农村的人口237万人,占17%。7607个老区村中,户籍人口1580万人,留守农村的人口337万人,占21.3%。在实地调查的32个老区村中,留守人口最多的占50%左右,最少的在10%以下。如长汀县羊牯乡对坡坑自然村,户籍人口100多人,目前留守村里只有2人;宣城乡梧坊自然村,户籍人口400多人,目前留守村里23人。屏南县寿山乡,户籍人口8000多人,留守农村约1000人;蕉城区霍童镇梅溪村,户籍人口400多人,留守村里18人;寿山乡太保村,户籍人口300多人,留守村里只有3人。有的乡村干部反映,现在农村出现了“五荒”(地荒、人荒、房荒、水荒、路荒)。老区村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由于留守农村人口少,特别是青壮年少,真正务农的居民就少,留守村里的人大多在村里就近的耕地上种些自身家庭需要的粮食、蔬菜,耕地抛荒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从实地看,留守人口多的老区村,耕种的土地50%左右,极个别老区村达到70%,留守人口少的老区村,耕种的土地比例更低。

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改革开放近40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老区乡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0年完成的我省老区村的“五通”工程标准低,老区乡村不少村村通硬化路是在十多年前修的,修后也没有后续维护,已经损坏严重,有的又返回到了烂泥路,老区村基础设施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在路网方面,当时修建的不少水泥路,路面窄,弯多坡陡,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比如,有的老区村毛竹等资源丰富,由于路不畅,拉出来卖增加了成本,卖不上好价钱。还有部分老区村中的自然村无硬化道路。如长汀县交通部门反映,县所辖自然村还有约1000公里的道路没硬化。寿宁县100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80个自然村、240公里无硬化路。实际上,道路对老区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上杭县通贤镇障云村,路通以后,光毛竹一项,村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元。在安全饮水设施方面,据不完全统计,7607个老区建制村中,还有1602个村没达标的安全供水设施,还有部分村虽建了安全供水设施,但由于无运营经费,村民也不愿缴纳水费而弃用。另外,由于老区村偏远分散,土地综合整治、标准化农田、标准化果园等建设,也都达不到要求。老区村水利设施和农业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导致生产成本高,不容易集约经营等,严重制约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连城县新泉镇儒畲老区村,距离镇政府驻地15公里,2015年有台商看中了该村独特的生态环境,想投资种植高山茶,可解决近100人就业和增加村财和村民收入,台商考察了3次,终因道路不畅问题而放弃。武平县桃溪镇新华村,有毛竹山1.2万亩,由于道路不畅,一半以上面积的竹山“靠天吃饭”,效益低下,加上远离集镇,没有客商愿来村里收购竹、笋,2016年的产值只有50余万元。

老区村产业发展难度大。老区乡村要发展,要留住人,关键靠产业支撑。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大抓“一村一品”等工程,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探索了许多办法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不够理想。从调查分析看,当前推进老区乡村产业发展主要面临“四难”:一是集约化经营难。目前,老区乡村的产业,包括特色产业,大多弱、小、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流转难。老区村大多偏远,土地流转价格普遍很低,加上农村居民老观念多,认为流转出去的土地就不是自己的了,抓在手上才踏实。调研组所去16个老区乡镇中,流转耕地最多的约2千亩。所到的32个老区村中,大多没有土地流转,有的也只是几十亩。没有土地的集约经营,就没有办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导致土地使用效益低下或撂荒。2016年底龙岩市老区办到所属14个老区基点村调研,当年14个村的农民人均年收入9073元,比龙岩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低近30%。二是发展产业资金难。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还是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都是投入资金大、回笼资金慢,老区乡村居民中具备投资经济实力的人少而又少,外乡外村能来投资农业产业的也很少。老区乡村融资能力弱、渠道少。上杭县通贤镇障云村村民张振福,回乡投资发展生态农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多万元,尚未明显见效,后续资金无法跟上,项目只好搁置。漳平市永福镇龙车老区村,因资金不足,全村1500亩蔬菜基地只好搭建竹子大棚,无法建钢结构大棚,遇到台风或暴雨就造成很大损失。三是资源开发利用难。不少老区乡村都有这样那样的资源,但要开发利用,形成产业,步履艰难,过程很长。比如,有的乡村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开发除资金量大以外,设施建设涉及占用林地、耕地,基本很难得到审批。而且,开发旅游项目审批手续也比较复杂,周期较长,开发后没评A不能收费。又比如,有的老区乡村林地面积大,但为保护环境,生态林和天然林不允许采伐,经济林占比少,采伐也有严格的手续。目前,国家对生态林的补助为每亩每年22元;分到林户约13.5元;2016年开始,天然林补助每亩每年20元,到林户手中每亩12元左右,收入十分有限。而经济林原来规定16年可间伐,现在规定26年才能间伐,老区村林农无法“靠山吃山”。四是农业产业收益难。目前,农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市场价格也不稳定。比如:经营好的情况下,1亩茶年产值约3千元,1亩锥栗年产值约1800元,1亩竹林年产值约1千元,1亩脐橙年产值约3千元,种脐橙一般3年挂果、5年丰产、8年衰退。总体上,种植产业收益并不高。寿宁县等地原来种植太子参效益不错,每斤卖三四十元,现在种多了,每斤十几元,收益就不够好。由于农村产业发展难,农业产业收益比较低,部分老区村居民增收比较慢。据不完全统计,全省533个老区乡镇中,有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千元以下的还有26个,5千元至8千元的还有45个,8千元至1万元的还有92个。2016年宁德市老促会对16个老区乡镇调研,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老区村还有49个。

加快老区村脱贫攻坚步伐的几点建议

全省8435个老区村确保全部实现小康的目标,就必须将1575个老区贫困村的脱贫列入“坚中之坚”限期攻克。为此,建议在攻坚战中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老区贫困村脱贫的组织领导。一是提高认识。革命老区是经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特殊区域。在战争年代,我省老区人民铁心跟党,红旗不倒,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老区是我省一块分量很重的品牌,加快老区贫困村的脱贫步伐,让老区贫困村的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因此,建议市、县(区)把老区贫困村的脱贫列入脱贫攻坚的重要议程,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大力推进。二是加强力量。继续抓好各级老区工作机构建设,配强市、县(区)老区办主任,保证各级老区办有人干事,有钱干事,干得了事。通过专题培训,提高老区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继续发挥好各地“老促会”的作用。完善下派干部挂钩帮扶机制,把老区贫困村的挂钩帮扶作为脱贫攻坚阶段的重点。三是加大投入。建议省直各部门在每年安排项目资金时,突出“雪中送炭”,多向老区贫困村倾斜。各级每年的扶贫专项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支持老区贫困村建设。老区县(市、区)每年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拨出30%—40%用于支持老区贫困村的脱贫。四是完善政策。适度提高老区贫困村在道路等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扶持等方面的补助标准。

推进老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建设。现实证明,“要致富、先修路”依然是客观规律。老区贫困村都处在偏远山区,只有道路畅通,才能引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才能提高农产品收益。建议相关部门对已建的老区建制村“村村通”公路现状、对老区村中自然村无硬化路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毁损需要修复道路的公里数和无硬化路的公里数。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加强老区村道建设作出相应规划,明确省、设区市、县(市、区)投入资金的比例,区分轻重缓急,逐年推进建设。同时,完善村道维护管理相关政策。二是安全饮水工程。建议省、设区市、县(市、区)把老区贫困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列入“十三五”期间民生重大项目,明确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和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有计划地推进建设。加强老区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维护运营和管理模式探索,更加规范有效地运营管理。三是水利设施建设。河、溪堤建设加固,水库、山塘除险,农田灌溉渠道等小水利工程项目向老区贫困村适度倾斜。四是互联网建设。“十三五”期间,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开通老区贫困村互联网,打通老区贫困村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渠道,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老区村脱贫深度融合。

加强老区贫困村的产业培育扶持。建议着重加强四个方面:一是抓好老区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以县(市、区)为单位,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老区贫困村逐一做出可行性产业布局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每个老区贫困村培育出一至两个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实地调研看,果蔬种植(含反季节蔬菜)、茶烟种植、花木种植、竹藤加工、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林下经济,景观旅游、红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等,在有些老区乡村应该可以培育扶持成主导产业,现实也有先例。同时,应倡导老区贫困村发展“飞地工业”,开拓农村服务业。二是着力引导集约化经营。老区贫困村要发展好产业,必须推进集约化经营。要以完善政策等为导向,驱动耕地、林地有偿有序流转,引导有经济实力、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到老区贫困村开发农业产业;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回村创业,带动老区贫困村居民的发展。要在支持现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老区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开拓出更多更好的、符合老区贫困村特点的产业发展和经营模式。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和培育。目前,老区贫困村居民品牌意识不够强烈,品牌宣传不够有力。比如,武平县武东镇张畲老区村的藤椅制作加工已有百年历史,精巧美观实用,但至今没有商标。因此,要引导老区贫困村居民增强品牌意识。对历史悠久的农产品,具有独特特点的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农产品等,由政府主导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和销售范围,提高附加值。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方面,适度整合涉农资金。目前,涉农资金实际不少,但都是条块分割,按部门设定和下达项目,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效益较低。建议适度加以整合,集中部分资金扶持老区贫困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设立老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从现在到2020年,省、设区市、县(市、区)在脱贫攻坚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扶持老区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老区贫困村产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特具示范作用的产业示范项目补助或奖励等。

努力壮大老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围绕增加村财收入,多渠道发展壮大老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比如,挖掘发挥集体山林、集体土地、集体水库(塘)、集体旅游资源等资产的作用,提高可持续增收能力;通过财政拨款、民间捐赠、挂钩帮扶资助等多种途径筹资,帮助老区村建设光伏发电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收入的项目,或购买店面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收入的资产;采取县(市、区)财政拨款,交由优质企业运作,获利回馈老区贫困村,等等。

继续抓好老区贫困村的组织建设。一是适度提高村主官的补助。调查显示,目前村干部的月补助大体在1000-1500元左右,其中30%为绩效补助,年底“四项”指标达到才能领取,普遍反映补助偏低。建议提高村主官的月补助标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做好减贫减压工作。着力改进县级以上领导和机关的作风,统筹简化对乡(镇)、村(居)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改变事事签订《责任书》等过于形式的做法,遵循实事求是、按岗尽责规律搞脱贫,防止和克服乡(镇)、村(居)机关化的倾向。三是加强老区贫困村(居)后备干部培养。做好老区贫困村发展年轻党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帮助有任职后劲的老区贫困村年轻人尽早选入村干部,为老区贫困村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等手段,帮助老区贫困村干部提高能力。通过明晰职责,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引导老区贫困村干部特别是“候鸟式”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

猜你喜欢

老区贫困村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
70年奋斗:老区追梦新时代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三季有花 四季有果:贫困村的“果香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