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排头兵”
2018-01-22陈翠
□陈翠
刘朝芬是一师十一团六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勤劳的双手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成功之路,她热心帮助身边的同事,成为团场职工群众致富的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人,为团场职工勤劳致富作出了表率。
1990年的春天,刘朝芬一家离开重庆老家来到新疆,那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苦,睡的床是红柳编的帘子,做饭的锅灶是三、两块土块砖垒起的,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围着用砖支起的一块木板“桌子”,凳子是丈夫用小木板钉的。天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辛劳。但是性格不服输的她告诉丈夫,一定要坚持,要在新疆扎根,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1990年,她主动找到连队领导要求加入职工队伍。每天除了种植好承包的棉田外,她把更多的心思用到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上。刘朝芬聪明能干有眼光,她盯上了住房后的一片空地,何不把它开垦出来,种上蔬菜,再拿去卖,不就是有一笔收入了吗。说干就干,干完连队的活,忙完家务,她就和丈夫一起规划,利用机械开垦出了3亩地,种上了瓜果蔬菜。蔬菜成熟了,她就和女儿把家里种植的蔬菜、西瓜拉到周边团场出售,一年下来家里的基本开销也够了。刘朝芬不仅把大田农活干好,在改良土壤上下功夫,而且还承担了家中的做饭、洗衣等繁琐的家务活。夏季,无论她多么地忙碌,她都是利用午睡的时间洗全家人的衣服、忙碌家务。她还想方设法地通过养殖增加经济收入,养过猪、牛、羊、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以后家庭经济富足打下了基础。
2000年起,她在六连承包土地203亩,虚心好学的她经常向连队技术人员请教,向一些老职工学习,加上她自己勤奋钻研,当年棉花单产就达到连队前列,许多老职工对此都感到很不可思议,一个刚下连队种植棉花的新手居然成了连队的植棉能手。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她深知科学技术在棉花种植中的重要性,于是她边学边实践,一边买来许多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来继续充实自己,一边亲自在棉花地里实践摸索,还常常和连队的技术人员探讨,和连队职工交流。她重诚信,每年向团交籽棉10余万公斤,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文明,为团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努力,刘朝芬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慢慢好转。但是,她不安于平平淡淡的生活,一直在寻求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2008年,她得到信息,团部农贸市场一家饭馆外加旅馆要出租,刘朝芬经过实地考察,感觉地理条件不错,坚信经营好了能赚钱。经过协商,每年交租金5万元,她一签就是5年的合同。店面盘下来了,对于做生意,她也是第一次接触,没有什么经验。凭着对市场的调查,她高薪聘请了掌勺的大师傅,开了一家以川菜为主的食府。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她以“和气生财、诚信经营、价钱公道”的理念,大方友善地接待八方来客,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这也为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6月,她的眼光盯上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以大无畏的气魄在新规划的职工创业园购置了1000平方米的门面,以原有的名气打造了新版的“重庆食府”,生意越做越红火。
在生活中,她将“温和善良”高尚品格诠释得完美无瑕。刘朝芬常说:“自己富不算富,亲戚朋友一起富才叫富。”她一直怀揣着这个信念,只要是家里的亲戚或是她的朋友在生活上、经济上有困难,一旦被她知道,她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老家的亲戚由于经济状况不景气,也来新疆投靠她,她为了大老远从老家来的亲戚们能住得舒适一点,原本经济并不宽裕的她,把自己仅有的“小存款”给亲戚们添置了在九几年最流行的席梦思床,在后来的日子里以至于现在,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经常接济他们。她的兄弟姐妹多,追随父母都来到了十一团,她在维护亲情、处理经济等方面的复杂情况时,以大爱无私的情怀感动着他们,在亲戚朋友中树立了威信。
刘朝芬是一名普通女职工,但是她却用满腔的热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并帮助关心身边的人,帮助她们共同致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她的勤劳和热心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