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布式学习研究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 创新路径及方法❋

2018-01-2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库隐性数据挖掘

, ,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1 中医隐性知识的分布式学习

中医知识具有隐性特征,《后汉书·郭玉传》中就有记载:“医之为言意也”,说明中医药文字语言具有意会性内涵。由于中医这种意会性知识相似于西方的“隐性知识”概念范畴,我们借用隐性知识概念来阐述中医药的这种意会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从认知学上阐述“隐性知识是人们所意识到的、所知道的,但难以用符号表达、难以编码、难以言传的知识”[1]。中医意会性知识同样具有难以言传、难以编码、难以表达的内隐特性。传统中医知识吸收了传统易学、道家、儒家及佛学等哲学思维和学术思想,集多学科知识和思想智慧于一体,正是由于博采众长、多元基因的各种知识相互交叉综合形成中医知识呈现多中心的分布式存在,我们从分布式学习视角,以传承学习作为出发点,有利于分析中医药知识分布式存在的文化渊源,由此探讨中医隐性知识能够显性化的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在信息化时代运用现代知识库技术,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效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知识。

中医知识的分布式学习虽然是现代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但是它符合中医隐性知识的传统特征,利用分布式学习方法就可以将中医隐性知识学习从以主体认知为中心转变为接受者和传授者在一定时空环境和交互工具共同作用下的传承学习过程。它是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意义建构理论而产生的。分布式认知将知识定义为是一个认知主体和环境交互影响共同生成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事物的新分布式现象的分析单元[2]。意义建构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知识的理解需要依赖于经验,知识是学习者和他人在交互作用下主动构建的,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形式,使用探索法、发现法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3]。分布式学习符合中医隐性知识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规律,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就是在学习者和各个时代历史文化情境相结合下与传授者交互中完成的。

2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制约因素分析

中医药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医者个体在学习经典文献中的体会性知识及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都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很难显性化为他人所理解和运用的普适性知识,其共享和交流就较为困难。同时中医隐性知识是在动态中发展的,这就限制了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

2.1 思想的无限与表达工具有限的矛盾

中医药思想博大精深,而每个中医师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个人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接受的文化理念和知识结构及认知方式的不同,通常会产生认知局域化问题。认知局域化导致普适性知识不足,这就会导致中医知识传承的困难。在中医知识传承中,由于中医隐性知识难以表达,同时思想表征工具本身具有局限性,特别是中医知识分布式存在导致其普适性表征更加困难。中医药知识不是静态性存在,而是动态生成与发展的,在知识主体与环境交互、在临床实践中与病人的互动中形成并动态发展的,而知识表达的工具通常都是统一的、相对不变的,这种思想动态发展的无限性和表达工具的有限会导致中医药知识传承的困难。

2.2 知识转移主体的文化信念和表达能力

中医传承是一个双向过程,涉及知识转移主体和知识接受者。知识转移主体的思想境界影响着其知识转移的意愿:中医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家传比师承更有效,知识主体的转移意愿更强烈;知识主体的文化信念影响着其转移意愿:文化情怀弱则转移意愿弱,文化使命感强则传承意愿强,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更易完成;知识转移主体的表达能力也影响着知识转移效果:转移主体需要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诠释表达能力,知识转移主体融会贯通的能力影响其知识深度理解掌握的能力,知识转移主体表达能力影响其知识表征路径和方法,从而影响接受者理解获得的效果。

2.3 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理解和领悟能力

知识接受者对中医知识转移效果有直接影响,中医知识转移是分布式学习认知过程,接受者需要理解和领悟中医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如理解中医传统的藏象学说,需要借鉴《易经》的象数思维,从 “天人合一”“天人合气”的整体观去认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外在五行环境的统一性;要能够深刻领悟中医药文化的“取象比类”“以象取意”的传统文化意蕴,能够使用隐喻和类比的表征手法对生命规律和疾病现象进行诠释,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医知识的文化性和内隐性。接受者需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有洞察经典文献文字背后的精神理念的思维方式,需要有临证实践中融会贯通的适应能力。

2.4 临床实践者的诊疗经验与创新能力

中医传承的效果体现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实践者的知识继承能力体现在对中医药的经典文献、古代医案的临床应用中,表现在医学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实践转换运用能力上。中医知识是分布式存在与发展的,这些知识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实践者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具体疾病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知识,需要根据三因制宜的原则进行判断、理法方药设计与验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断总结提高,产生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医实践者理论联系实际、传承创新能力影响着中医药知识的转移效果。所以,中医药实践者需要不断归纳总结临证经验,深刻思考病因病机机理,挖掘遣方用药与疗效的关系,发现方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涌现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中医新知识。

3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创新路径与方法

当代传承传播中医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其传承转移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工具、路径和创新转移方法。从分布式学习的视角,将知识接受者和知识转移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作为隐性知识转移的统一体,选择更适当的学习路径,创新更有效的传承方法,可以将中医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显性化并有效转移。关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SECI螺旋式模型,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导致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急剧膨胀,概念性的因果逻辑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向知识库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界面给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我们必须从分布式学习的视角出发,以分布式认知和意义建构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知识库建设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去发现数据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变量,对中医知识进行数据结构化,建立中医领域本体知识,挖掘数据间的关联规则,从而建立中医领域知识库隐性知识显性化智能化转换和传播管理。

3.1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创新路径

3.1.1 师承转移路径 中医师承模式是中医药知识传承中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有效方式,师承一般有家族内部传承和家族外部师徒拜师传承两种方式。家传是因为家族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布式知识存在,古代诞生了很多著名的中医世家,如山东诸城的徐氏针灸家族。从徐熙开始,徐氏家族先后出了7世12位著名医家,到近现代仍可发现家族中医药知识传承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第一批30位国医大师的成长过程发现,有家传模式经历的有17位(占56.7%),可见家传为最直接且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径之一[4]。家族外的拜师传承是古代中医传承的另一种主要模式,“凡为名医,必由传授之师”。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朱丹溪师从罗知悌,孙一奎师从黄古潭等。师承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承模式。在师承过程中,传授者和学习者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传承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信念进行言传身教。由于长期共同参与的医疗实践活动,学习者更能理解并揣摩传授者的临证思维和体会其技术技巧,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中医隐性知识,且长期的临证习惯、文化信仰都有利于中医药隐性知识的转移。

3.1.2 院校培养+导师制转移路径 在历史发展中,传统的师承教育暴露出局限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医疗需求的增加,师徒教育没有办法快速同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官方教育应运而生,出现了大批中医院校。专业化的中医院校可以规模化、标准化地培养出一大批中医药人才,但是这种批量化的培养只有利于传授普适性知识,难以转移隐性知识。为克服这种缺陷,现代大学补充了导师制模式,每个知识转移主体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能力择优选择导师跟师抄方和临证学习,有利于个性化的培养。现代的院校教育+导师制模式既保证了普遍显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快捷高效地批量化培养标准化的中医人才,同时符合个性化的培养需求,形成中医知识的分布式发展。

3.1.3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转移路径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该项目采用中医传统教育的师承模式,借鉴现代院校教育中的团队加导师制的方法进行建设,专门为一些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成立工作室,挑选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医师通过跟随名医的学习和诊疗活动,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诊疗技巧,这是一种团队学习模式,更是一种精英式分布式学习方法。团体成员在现代视频技术下学习名师的诊治技术,青年医生通过对老师诊疗行为过程进行体悟和归纳总结,专注老师在具体诊疗情景中的言行,并通过与老师交流、互动与提问获得的灵感内化到自身的认知图式之中,从而实现中医知识的转移。在团队知识传承中,有利于师生系统研究名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跟师抄方学习辨证施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揣摩推敲,领悟中医药知识的精髓,特别是对中医隐性知识的学习和领悟。

3.2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创新方法

3.2.1 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又称知识发现,其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分布式知识认知联系和关联规律。现代中医药知识大量产生、迅速发展,但其是孤立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需要从海量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知识,挖掘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被理解的[5]。中医显性知识大多是客观的、可编码的,而更多的中医隐性知识是主观的、难以编码的,特别是很多中医知识带有浓厚的地方学术特色,呈现分布式知识存在。大数据挖掘技术给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新的模式,可将中医师主观的无意流露的各种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整合、编码,形成结构化、可视化的数据模型。大数据挖掘技术可应用于模糊知识的清晰化,在中医药数据文献挖掘、中医诊断学数据挖掘、中医药临床数据挖掘和中药复方数据挖掘等方面发挥作用。

3.2.2 构建智能化知识库 中医药隐性知识表征方法除了要对中医知识进行数据化,还必须采用复杂网络技术构建中医药大数据知识库。通过将复杂知识系统内部概念元素抽象为节点,元素间关系抽象为边,从而构建具有复杂关联关系的网络[6]。如在中药领域应用方面,可以构建中药药性网络、中药功效网络、中药方剂网络和中药药理网络等,为中药知识的智能化提供有效方法。构建中医药知识的相关网络,可以交互形成复杂的数据网络结构,从而构建中医药知识库。在大数据挖掘技术处理、整合、编码等一系列方式,将中医的隐性知识数据化基础上,从而可构建中医数据知识库。

3.2.3 建立云共享模式 中医药隐性知识智能化表征方法需要依赖“云知识”系统建构。现代社会在云计算环境中,围绕中医知识服务,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工程和系统工程为理论指导,建立中医云学习、云任务、云资源、云组件、云网站结构等关键模型,利用软件架构和Web互动技术开发出具有人机互动的探究特色、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分布式的中医领域知识共享系统,形成互动探究式中医领域知识资源开发、交易、运行与进化的技术规范。中医云共享模式以分布式计算和网络结构为理论基础, 并借助这些云平台超强的计算能力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率[7],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实现中医知识数据库的建立。在中医药知识库的构建中,其云知识环境下的中医知识共享模式可包括以下三部分,即公有云中医知识资源池、私有云中医知识资源池和云知识管理平台。公有云中医知识资源池包含所有的中医显性知识,如各种中英文中医文献库、中医著作库等;私有云中医知识资源池是中医师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涉及到中医师个人的核心技术,不适合也无法进行知识共享,而且呈现明显的分布式存在;云知识管理平台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中医知识资源进行虚拟接入和服务封装,并实现对中医知识资源的服务进行选择、组合、评价、存储、计价及租用等统一管理和调度,从而实现对不同用户中医知识的按需服务以及中医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长久记录和保存,有利于接受者的分布式学习。

4 结语

本文基于分布式学习的视角,以分布式认知和意义建构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根源,深度挖掘了中医隐性知识存在与文化分布现象的关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中医知识分布式存在,地域性文化造成了中医地域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家族文化成就了一大批中医世家,文化流派深刻影响着中医知识的分布式创新发展。由此针对中医知识分布式存在的特点,通过对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探讨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知识库技术以及云计算知识系统,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隐性知识。

猜你喜欢

知识库隐性数据挖掘
改进支持向量机在特征数据挖掘中的智能应用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数据挖掘技术在打击倒卖OBU逃费中的应用浅析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异常数据挖掘算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卫星状态智能诊断知识库设计方法
位置与方向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