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概述
2018-01-22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051
在中风患者发病初期,约69%~80%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病后3个月,约有37%的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手的精细动作控制不佳等问题,只有约5%~20%的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1]。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而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2]。现就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原因、与康复治疗综述如下。
1 发生原因
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下运动神经元失去抑制后不久出现血管收缩性变差,血液循环变慢,骨骼肌呈痉挛状态,理化特性改变[3],神经传输信号中断,失去上传下达的功能,最终造成患侧肢体的功能障碍。手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比较大,α-神经元具有支配腕关节肌肉的功能,它与皮质脊髓束之间具有较多的单突触联系,手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上肢康复的关键[4]。目前因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相对较弱,加之传统康复概念认为患者的肢体障碍恢复是从近端到远端[5],所以对功能障碍的上肢远端的早期运动诱导重视不够,训练不足,使患者失去远端肢体运动的感觉体验和恢复信心,从而影响康复治疗效果。
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属于中医“经筋病”、“痹病”范畴。其病机多为发病日久,阳气亏虚,气血不足,寒痰瘀互结于经筋所致。《灵枢·经筋》云:“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另《济生方·诸痹门》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如不进行积极治疗,可导致废用综合征的发生,进一步妨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2 康复治疗方法
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加,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也呈上升趋势。中风后手运动功能的康复始终贯穿于临床治疗、康复训练、社会家庭的支持等各方面。传统的四大技术——Bobath、Brunnstrom、PNF、Rood技术,常用于手功能外周康复,这四种技术均基于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理论[6]。目前物理因子疗法、外部器械辅助治疗是国内外比较公认的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手段。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也被应用于临床。
2.1 物理因子疗法及外部器械辅助治疗 ①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神经系统,模拟正常运动并配合功能动作完成诱导脑功能重组,在手功能康复中是一项成熟的康复技术[7]。②镜像治疗(Mirror Thprapy,MT)[8]现已广泛应用到手功能康复中。贾杰[6]利用MT结合FES提高了康复疗效,可运用于中风手功能障碍的各期患者,对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社会有所帮助。③脑-计算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是在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通讯途径,能帮助中风患者与外界进行交流及环境控制, 在康复工程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9]。
2.2 中医药治疗 康武宏[10]报道中风恢复期患者予多种中医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曹胭莉等[11]利用中药热敷包外敷改善患者卒中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疗效。
2.3 针灸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12],损伤后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针灸具有理气、通经脉、调整阴阳的功效,在临床上多用于中风康复期的治疗[13]。针灸能明显缓解手痉挛状态,有利于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患者康复[14-16]。周宇等[17]运用巨刺针法治疗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结果巨刺组治疗8周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倪欢欢等[18]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加用手指十宣穴和肘部的小海穴,提高针刺的治疗疗效。
2.4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能够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加快功能恢复[19]。陈新等[20]采取点穴加运动想象的方法治疗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明显。王常鸿[21]采用针灸结合按摩方法,有效地改善中风后手指屈曲拘挛症状。詹蕾[22]运用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较好改善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纠正偏瘫。
2.5 中医康复护理 良好的肢体位置作为康复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控制和缓解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早期分离运动的功能恢复[23-26]。临床应指导中风患者尽早做好良肢位的摆放,注意保持肢体处于正常的体位,使血液循环通畅,以提高康复效果。王乐红[27]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方法,有效地改善患者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袁姗桦等[28]采用抗痉挛技术抑制异常的肌张力,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3 小结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中风后偏瘫康复治疗介入越早越好,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实践证实[29],而手运动功能的改善在整个康复训练中极为重要[30]。
中风患者的早期活动主要依赖于医护人员。正确的护理干预如重视良肢位的摆放,对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情志护理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31]。随着患者对脑卒中康复的需求和期望逐步增高[32],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理念也不断地发展更新。在临床实践中,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预防至关重要,因此,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治疗护理的优势,对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廖少钦,江征,卓丽萍,等.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5):467-471.
[2]宋佳牡,陈璇.电按摩联合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J].上海护理,2014,14(2):14-16.
[3]李红波.十宣刺血对脑卒中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2012,31(11)379.
[4]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4-125.
[5]王强,李铁山.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7.
[6]贾杰.“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新理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180-1182.
[7]宋小惠,谢青,崔立军,等.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538-541.
[8]丁力,贾杰.“镜像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5):509-512.
[9]陈树耿,束小康,贾杰.基于闭环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189-1191.
[10]康武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J].内蒙古中医药, 2011,(11):72-73.
[11]曹胭莉,韩祖成 .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10):1344-1345.
[12]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
[13]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等.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中风及针刺的调整作用[J].针刺研究,2016,41 (2) : 180-185.
[14]尹姣姣,王敏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 (10) : 1696-1698.
[15]T Ercegrukavina,M Stefanovski. Balne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Spastic Upper Limb after Stroke [J]. Medical Archives,2015,69 (1) :31-33.
[16]龚万欧.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7,35(1):183-185.
[17]周宇,吴中朝,粟新.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18]倪欢欢,崔晓,胡永善,等.针刺十宣、小海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5):293-295.
[19]谷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1,11(4) : 39-40.
[20]陈新,白杨.早期点穴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梗塞手功能障碍[J].西部医学,2015,27(6):903-905.
[21]王常鸿.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手指屈曲拘挛的临床价值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4)55-56.
[22]詹蕾,张玉娟.推拿与抗痉挛技术改善卒中患者肌痉挛的疗效 [J].上海护理,2012,12(5):21-23.
[23]方少琴,兰晓娥.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 3) : 12-14.
[24]钟捷,张月娟,余艳兰,等.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病人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 23) : 2115-2117.
[25]刚婷婷,常红,李晓新,等. 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对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9( 26) : 3183-3186.
[26]胡永玉,侯世珍,付容,等. 早期患侧良肢位摆放干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偏瘫后期并发症的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19): 2935-2936.
[27]王乐红.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 8) : 765-767.
[28]袁姗桦,陶伊莉,闻婕.居家抗痉挛护理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6,16(6) : 40-42.
[29]胡永善.运动疗法应用研究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9-180,186-187.
[30] 孙岚,徐俊峰,曲学坤,等.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 2) :121-123.
[31]田梅,赵蓉梅,韩蓉.中医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中医,2016,34(9):209-210.
[32]贾杰.“上下肢一体化”整体康复: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新理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