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2018-01-21刘明敏王凤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心理因素大学生

刘明敏 王凤兰

【摘要】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质是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理论。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基本认知心理因素及应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加以针对性引导,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积极的认知心理基础;通过探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认知失调现象,提出减少和消除大学生民族精神认知失调的对策,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心理因素 认知失调

一、引言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之灵魂与核心,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一个失去了精神的民族不会有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民族精神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是大学生从心理上对民族精神进行信息组织加工,以智能思维的形式在脑中呈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目前,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内容和教育方式作为研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往往忽视认知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认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动机,旨在改进认知者的智能训练和绩效。认知心理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缺位,符合认知规律的认知条件和认知环境缺失,认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打折扣。同时,大学生在思想内化过程中,总会受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价值、观念、经验、主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忽视认知心理因素对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容易导致大学生新旧认知结构发生冲突,进而出现认知失调,不接受甚至抵制、否认民族精神教育的现象。

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以认知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基础,通过探究民族精神教育中基本认知心理因素的内容、作用及规律,旨在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减少和消除学生的认知失调,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因素及应用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就是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内在的心理活动,对教育者所传授的、其他渠道获得的、外界环境提供的、记忆中存储的作用于大学生感觉器官的关于民族精神的信息进行接收、存贮、加工和处理,形成或重构民族精神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觉、注意与意识、知识表征、记忆、语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决策与推理等心理因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施教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遵循认知的规律,积极创造认知心理因素所需的有利条件与环境,发挥认知心理因素特别是注意与意识、知识表征、记忆这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调动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知能力。

1.注意和意识是民族精神认知的基础。通过心理作用,以明晰的形式,从看来同时有可能的几个信息中取其一,这一过程即是注意。注意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它意味着忽略某些事物从而专注于处理其他更为重要的事物。民族精神并非空洞地概念,它是大量关于文化、民族、价值的信息提炼与总结,而这些外化于环境内化于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关于民族精神的信息,只有引起认知者的注意和意识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聚焦得以从其他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来。Robert J. Sternberg认为,注意这一心理现象使得人们能够明智地利用有限的心理资源,把外部刺激(感觉)和内部刺激(思维和记忆)的光亮变暗,而使得人们所感兴趣的刺激发亮。对认知者来说,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是随时随地且纷繁复杂的。如何在海量的纷繁的信息中使得关于民族精神的信息以清晰生动的形式占据心理,是教育者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要有意识的把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鲜明地凸显出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引导,激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意识。

2.知识表征是民族精神认知的关键。知识表征通俗地讲就是存在于头脑之外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形式。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加工信息之后,通常仅记住了它的意义而不会记住它的细节。所以,当面对需要记住的材料时,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和解释,表征其意义。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某种意义上仍是空洞乏味的纯理论灌输,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存在问题。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关于民族精神理论知识同具体的人物、事件、历史、故事等结合起来,通过细致地加工和讲解,学生才能更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意义,记忆才能更为长久。同时,因为认知是具身的,它来自身体与外界的互动,并与之持续地交织在一起,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必不可少。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另外,知识的类别化组织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编码和记忆自身经验的方式。图式假设理论认为我们利用类别来记住我们的经验。类别既可以通过抽取类别的核心趋势来表征,也可以通过储存许多具体实例来表征。前者如文化、传统、道德等,后者如故事、历史、事例等。这一观点恰恰印证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具身认知”和“意义记忆”的重要性,为民族精神的表征指明了方向。通过“意义”教学和具身实践,民族精神才能在两者的互动中得以清晰表征。

3.记忆是民族精神认知的重点。记忆是人类思维中信息内容的储备与使用过程,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换言之,注意、意识和知识表征是知觉和编码当前事物的方式,记忆则是知觉过去事物的方式。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当中,我们应当遵循记忆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记忆机制。在识记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增细加工可以改善记忆。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关于民族精神的理论或实践材料,都要进行有意义的增细加工,简单地被动复述无益于记忆。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要尽可能多地“创建与需要记忆的事物有关且对它有所补充和扩展的额外信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放在具有更多细节的适合的语境下进行深层理解记忆。在保持记忆方面,认知心理学上主要有遗忘消退理论和遗忘干扰理论,研究表明,遗忘既是因为记忆痕迹强度的消退,也是因为来自其他记忆的干扰。记忆痕迹强度是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退的,是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有经常复习,不断强化即将消退的记忆痕迹。而来自其他记忆干扰出现却有一个重要限制条件:只有学习多条没有内在联系的信息时,才会发生干扰。因此,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当中,无论是学习民族精神的理论、案例还是民族精神实践,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环境、材料等一定要有内在的联系,围绕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展开。另外,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内容尽量丰富、鲜活、生动,附加更多与目标事实具有因果关系事实材料,因为冗余材料的学习不但不会干扰目标记忆,甚至会增强目标记忆。记忆再现或再认就是存储在人类思维中信息内容的提取。记忆提取对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学习过程总要提取记忆中的信息来理解材料。实验表明,对学习材料进行增细加工,学生能够回忆起更多内容,包括学过的和推断出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引导他们从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道德的、国家社会的层面对民族精神进行增细加工,提取服务目标事实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容的理解记忆,而且能推断出更多关于民族精神实质内涵的信息,而这种推断是自主自发的,更易入脑入心,更易上升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认知失调及对策

人们对于某一思想、价值、观念或理论的认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总会受到已有认知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当认知与原有认知或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认知失调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逻辑上的矛盾。由于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的大学生简单地使用逻辑推论,往往得出与事实不符的错误认知,从而发生认识失调。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有的学生认为爱国就应在领土问题上态度强硬,发动战争,夺回被他国占领的领土,而这种认知与国家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外交政策相矛盾,因而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困惑与不解。二是文化价值上的冲突。不同于中学生群体大致相似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来自各地,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价值体系都存在很大差异,相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当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文化价值背景发生冲突,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不适感、抗拒感。三是观念上的矛盾。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存在“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与“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内容相冲突,必然导致学生民族精神认知上的失调。四是经验上的相悖。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已具备相当经验,无论这种经验是否正确完备,由于“首因效应”,旧经验对新认知起着强烈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先前的“无为”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并以此为生活经验获益匪浅,而当“自强不息”成为新的认知后,同样认为其是正确的,此时,两种经验存在相悖之处,大学生就会产生茫然无所适从的感觉。

减少和消除大学生民族精神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变认知。当两个认知发生矛盾时,为了使两者协调一致,就需要改变其一。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认为爱国就要发动战争夺回领土,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不可行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改变学生战争是解决领土争端唯一途径的认知,战争只是最后手段。二是增加认知。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加更多协调的认知成分可以减少因为两个认知不一致导致的认知失调。例如,因为文化价值背景不同造成有的学生认可“勤劳勇敢”,有的则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时教师就应增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讲解,使两种认知相协调。三是权衡认知。要引导学生根据认知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大小来选择不一致的两个认知,减少认知选择的困惑感,从而选择对自身和社会价值更重要的认知。例如,对“无为”和“自强不息”的选择。四是改变行为。當态度和行为失调时,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使行为与态度相一致。例如,有的大学生虽然认可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质和内容,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好逸恶劳、攀比浪费、拜金自私等)却是与民族精神相违背的。相对态度,行为改变更为困难。对此,需要学校、社会通过环境建设(社会、学校、网络、舆论、媒体、文化等)、社会承认与支持、社会实践、信息沟通、感情交流、制度建设、奖惩机制、说服教育、示范效应、群体效应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行为与态度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秦裕林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美]R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杨炳钧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何桂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4]贺金龙,乔妮.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J].政治学法学研究,2013,(04).

[5]周晓晔,杨冬梅.认知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德育研究,2015,(07).

本文为201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从认知到认同”(项目号:Y13SY2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认知心理学心理因素大学生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大学生之歌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浅谈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