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再思考:误区与策略

2018-01-21杨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误区文言文

杨坤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意义、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语文教师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换与更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误区 策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文言文,特别是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其词句的优美、语言的精炼、结构的严谨、逻辑的缜密等都值得师生去模仿训练、学习感悟,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意义、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也无形中影响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理清误区,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误区表现

文言文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让学生真正乐学、爱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轻视文言文古今联系,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等,就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误区表现。

1.重教学任务驱动,轻学习动机培养

教学任务驱动一般是指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但一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是为了任务而任务,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考虑任务的有效驱动性,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迫使学生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任务变成了学生的负担。而学生通常也不太理解学习活动的目的,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也仅仅使用浅层信息加工和记忆策略。学习动机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既有对文言文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包括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及对学习成绩的正确归因。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解读影响学生学习的多重因素,努力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其学习动机。

2.重文字考究,轻古今联系

鉴于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古代的风俗民情、规章制度等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文言文所描述的时代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有较大的距离。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7至9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提出了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也有一些教師注重文字考究,对文言文的字词含义、语言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过于“深挖”。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上的理解程度,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这主要在于教师忽略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陷入了艰涩的文字考究之中,使得文言文教学逐渐背离了语文教学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3.重功利性考试,轻价值观引导

由于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教师更多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特别是对所谓的重点内容更是反复诵读。无可厚非,必要的背诵是必要的,但文言文的道德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教师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充分发挥文言文对初中生的价值引导作用。文言文不少优秀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阅读这些文言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熠熠闪光的思想,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更是对他们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与催化作用。因此,教师应从价值观的引导入手,促进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4.重教材文本,轻拓展延伸

目前,一些教师把精力更多放在教材上,“读一读、译一译、抄一抄、背一背”是他们文言文教学的“秘诀”。在这些教师的理念中,文言文没有难度和可创新之处,只要做好上述功课就万事大吉了,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把我国的文化魁宝变成了咬文嚼字的考试内容,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故事,如果文言文不与特定的历史联系起来,难免造成对内容理解的断章取义。及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内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旁征博引、逸闻趣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学误区的策略

文言文教学出现的误区必然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违背了《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这些误区既有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换与更新。

1.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文言文能否隔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转换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影响教师的价值理念。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其目标更在于育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能够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都非常纯正,在文言文的熏陶与感染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增加对事物的认识,更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来看,文言文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有助于解决语言断层的问题,从文言文中汲取有益的因子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育人价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去,创造性地应用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将世外桃源的景象用现代汉语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正是文言文育人价值的体现。

2.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学生去学习与思考。针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篇章,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地位。如老师在讲《两小儿辩日》前,在课前就将学生分成5组,让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文,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让每组选出一人上台为大家讲解。没想到那节课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讲的也十分精彩,最后老师将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注意的要点告诉大家。事后询问学生课文内容,大家回答的都十分正确,而且不少同学的课本上还详尽地标注了自己预习时的要点。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应用,充分挖掘文言文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及人文精神。也正是在学生明确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从而主动去寻找相关课外文言文进行学习,不断积累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3.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是解释题目、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等。这种稍显乏味、僵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乐于上课、喜欢上课,从而提高教学的效能,首先要用好课前的“引子”,也就是上课前的导入。以《出师表》为例,老师采用脍炙人口的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熟知以及详解后,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进行。特别当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大环境以及诸葛亮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出师表》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师要善于提炼与升华,加深学生对经典的把握。每一篇文言文一般都有自己的经典,或长于细节描述,或长于逻辑讨论,或长于思想进步,教师要善于对文言文中的精美语言进行提炼与升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个性化解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强调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而在“可为”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方式、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转换,这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教材中的审美、育人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讨论,真正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文言文的学习之乐,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2006.91.

[2]王娜,孙霜.小学生认知与学习[M].2015.87.

[3]郝宝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2012.

[4]汤毅.破除藩篱走出误区—改进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B) :48.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误区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