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2018-01-21贾若祥
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连内陆,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中部地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崛起进程,在全国的经济比重由2006年的19.8%提升到2017年的21.7%。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68亿,生产总值约17.9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87万元。中部地区历史厚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工农业基础较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依靠全国约10.7%的土地,承载全国约26.51%的人口,创造全国约21.69%的生产总值,是我国的人口大区、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五大优势
中部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近年来,这些优势不断释放,推动中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快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是“中国之中”,在全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东西南北交汇的独特区位。我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沿长江通道等横轴横贯中部地区,京哈京广纵轴南北贯通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中部地区在高质量崛起进程中既能便捷地承接东部优势产业转移,又能很好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
(二)高铁高速纵横网络密集的综合交通优势
我国高铁和高速公路在中部地区纵横交错,网络密集,分布有众多的交通枢纽。在“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大格局中,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京兰通道、福银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等多个重大骨干交通通道穿过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密集,形成了集公路、鐵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运输优势。
(三)人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密集的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成本优势突出。2016年,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达到3.67亿,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超过2.6亿。2016年,中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均平均工资为54366元,为四大板块最低,仅为全国的81%和东部地区的71%。中部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光、热、土、水等要素匹配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各类矿产资源丰富,为实现高质量崛起提供了较好支撑。
(四)门类齐全先进制造业优势明显的产业优势
中部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先进制造业优势明显,目前依托武汉东湖、长株潭、郑洛新、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创新链”。在全国新兴产业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部企业成为行业引领者,以江西LED技术、湖南磁悬浮列车、湖北光通信、安徽智能语音、河南智能终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
(五)开放平台蓬勃发展的对外开放优势
中部拥有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两大自贸区,在“一带一路”战略全局中,中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61.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领跑全国。同时,中部地区凭借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及地理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全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区域。近年来,中部省份积极推动中欧班列发展,郑欧、赣满欧、合新欧等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郑欧班列更是于近期实现“去五回四”,基本均衡对开,在国内中欧班列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新形势
未来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挖掘发展潜力。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对中部崛起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部地区崛起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中部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组合,生态承载力较强,在提升中部地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主体功能定位精准落地,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中部崛起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不断提高中部地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
(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中部崛起确定了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中部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很大。2013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中部地区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拥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中部地区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功能定位更是为中部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此外,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在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提供优质农产品的能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中部地区崛起要瞄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彰显自身优势,加快推进比较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实现高质量崛起和绿色崛起。
(三)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为中部崛起带来了重要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更趋平衡成为国际力量对比的走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中央已确定“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对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这将有助于中部地区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布好中部崛起新棋局
科学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布好中部崛起新棋局。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壮大重点轴带人口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推动城市群发展,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多轴多极多点的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建设,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郑州都市区、长株潭区域、环鄱阳湖区域、合肥经济圈和太原都市区,率先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发展襄樊、宜昌、岳阳、郴州、怀化、蚌埠、安庆、阜阳、赣州、洛阳、开封、大同、朔州、临汾等区域性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发展条件较好、对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城市和节点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三是重点发展城市群内部的县城及发展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加强与大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
(二)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中部地区崛起的基础
推进中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彰显中部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夯实中部地区崛起的产业基础。一是加速前沿技术产业化,以合肥、武汉、长株潭衡、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城市(群)试点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推动光电子通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化解钢铁、煤炭、有色、建材、造纸等落后产能,继续深挖能源开采设备、煤化工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设备等原有优势产业的潜能,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三是严守耕地红线,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种养结构,稳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支持棉花、油料等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四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
(三)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优势,助力中部地区崛起
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探索建设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做优做强中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深化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放合作和中部地区区域内部合作,着力提升中部地区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构建完善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开放通道,重点培育中欧(郑州)和中欧(武汉)班列,推动中部地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汽车、钢铁、化工、农业、矿业等领域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走出去”。以投资参股、技术合作等模式,吸引外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二是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扩大机电、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推动以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构筑国际一流的经贸投资交流和服务平台。三是着力建设中国(河南)和中国(湖北)自贸区,规划建设南昌、九江、赣州等地开放平台和口岸,加快建设中国(郑州)、中国(合肥)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四是深化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并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沿长江、沿京广、沿陇海、沿京九(向莆)经济带,加快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圈对接合作。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推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
中部地区自然生态本底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环境建设与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完成剩余的河南、山西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划定工作,开展长江中下游、汉江中下游、三峡库区、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二是推进长江中游干支流、黄河中游干支流、淮河上中游、汉江流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加强“两控区”大气污染防治,从火电、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入手,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四是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开展电子废弃物拆解、废旧塑料回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尾矿库等区域风险排查,建立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管控名录,全面排查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
四、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适应新时代中部崛起的需要,瞄准中部崛起的关键点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创新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变。加大对中部企业“走出去”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统筹合理使用中央和省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投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资金,加大对中部地区重大选商择资项目、“走出去”项目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支持中部地区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引导中部地区本地需求企业选择本地多式联运营运主体。依托中欧班列发展,以武汉、郑州为中心,构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物流集并分拨中心,打造长江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中心。
(二)深化改革创新
依托中部地区的创新平台,围绕“放管服”、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拓展改革创新领域,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动力。支持郑州、鹤壁、洛阳、九江等有条件的城市积极申报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支持长沙、岳阳申报进境肉类、水果指定口岸,支持武汉新港申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支持郑州申建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和进境植物种苗等指定口岸,支持有关城市申报设立海关、检验检疫机构。不断拓展现有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争取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范围,推进赋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
(三)加强风险防控
始终把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风险管控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制机制,丰富风险管控手段,强化中部地区崛起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风险控制,确保中部地区崛起行稳致远。针对生态环境、扶贫攻坚、金融风险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案制度,预先防范和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风险。建立區域风险问责制,明确地方主体责任,对重大区域风险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高端智库应急课题“发挥优势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阶段性成果,课题组长:贾若祥,卢伟;课题组成员:汪阳红、王丽、王继源、张燕、窦红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